印度军工厂最大的敌人:不是巴基斯坦 而是印度军队自己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近日,据印度国防部披露的报告显示,印度斯坦航空向印度空军交付装备的速度过慢,已经影响到了印度空军形成战斗力的进度。其中,印度空军当前最为重要的主力战斗机苏-30MKI也由印度斯坦航空生产,而该公司本应在2017年时就向印度空军交付全部222架战斗机,但迄今为止仍有25架要等到2020年之后才能出厂交付印度空军。

图为印度斯坦航空的苏-30MKI战斗机生产组装线,是印度唯一有资质组装战斗机的工厂。
除此之外,印度空军几乎所有交付印度斯坦航空进行的生产、改装、升级项目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推迟:"北极星"轻型直升机虽然已经完成了全部54架的交付,但印度斯坦航空本该在2013年就完成全部的生产和试飞工作,而不是推延整整四年;整个研制和试生产时间跨度达到三十年的LCA"光辉"战斗机更是自不必提,其MK1A改进型的交付还要往后推迟五年;而稍微简单一些的,在法国达索公司的原厂技术支援下,将该厂生产的幻影2000H战斗机进行现代化升级的工作居然也出现了问题,共计21架需要升级的飞机迄今只有6架完成了全部工作。

图为完成升级的印度幻影2000战斗机,现为2000-5标准的该机仍寥寥无几。
很明显,在印度空军大量退役老旧的米格-21/23/25/27等老旧第二代战斗机的同时,印度空军战术战斗机部队的战机存量,以及其战斗力都到了极其危险的边缘水平,而印度斯坦航空的缓慢进度也确实对印度空军的装备换代造成了实际影响。
但实际上,进度拖延就全都是印度斯坦航空的过错么?至少单从现在印度空军和国防部予以外界的相应消息来看,把"锅"全部往印度斯坦航空方面推是非常片面的说法。

图为LCA"光辉"MK1A战斗机,该机距离实用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事实上,在印度军方主导自研武器的数十年间历史当中,有那么一件贯穿始终的坏习惯,也就是向设计和制造单位提"合理建议":印度海军的德里级驱逐舰原本就准备"照抄"苏联的卡辛级驱逐舰,但在船坞部门开工之后,印度海军依旧下达了多达数十次"合理建议",最终将该舰加重了近两千吨,制造周期也拖了十年。
而空军对LCA"光辉"战斗机的研制过程非但没有吸取教训,更是变本加厉:据印度斯坦航空的说法称,印度空军在原型机制造出来之后就提出了近400次的修改意见,厂方对此不胜其扰。

图为LCA"光辉"战斗机的早期构型图,尺寸和现在也大相径庭。
当然,对于这些如雪花般飞往设计和建造单位的设计修改请求,印度空军也常常是中气十足——即便它们之中有不少都是"拍脑袋",诸如"紧跟世界潮流"之类的理由也极具说服力。而这样一来,印度斯坦航空无疑就倒了大霉:无论大小,每一个设计改动都要验证是否可行并登记在案,毕竟如果改动后的军机出现事故,印度斯坦航空总得把责任和原因都撇清楚。

图为道-228轻型巡逻机,事实上斯坦航空的实力就是到此为止。
很显然的是,印度斯坦航空一方面抵挡不住军方的"层层加码",另一方面也不具备完整的设计迭代能力,几乎只能"问题上交",让外国的设计团队来审查印度空军的改动建议是否可行。这样一来,一边不讲理,一边没能耐,但两边又无法各自让步,印度的航空业和空防力量就只能是"双输",几乎永远得不到实质性的进步。(利刃/TO)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