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大轰炸,开国少将不幸被活埋,却被两只苍蝇救了命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文/zhuxk888
正是在金秋10月——
83年前,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了;
82年前,红军三大主力,即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
69年前,新中国成立了!

如今,亲身见证这一历史过程的人越来越少了,仅说开国将帅们,截至2018年初,中将以上已然全部离世,少将健在的仅有21位,包括1955年首次授衔,以及1961年、1964年授衔。
其中,最年轻的是生于1923年的王扶之少将。

那是在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前三个月,年仅12岁的陕北娃子谎报年龄参军,被编入刘志丹麾下红26军少共营,并在当年入团,第二年入党。
此后,王扶之逐渐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员,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平津战役,以及抗美援朝、珍宝岛保卫战等。

作为从战争走过来的职业军人,出生入死自然是家常便饭。对于王扶之而言,他在抗美援朝的一次生死经历颇为传奇,事后还被演绎为“因两只苍蝇而得救”,以至“终生不再打苍蝇”。
这是怎么回事?
这事发生在1952年8月2日,也就是上甘岭战役开打的前两个月,王扶之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5师代理师长,率部驻守在临津江以东。

要知道,临津江的部分水道就是三八线,近点距汉城(首尔)仅有75公里,在一年多前的第三次战役时,同属第39军的116师便是由此突破敌人防线,不仅率先进占汉城,还乘胜追击至三七线,成为志愿军作战纵深最远的一个师。
可想而知,美韩军队必然也必须对这一地区进行重点打击,在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就曾在这里吃过大亏,史称“血洒临津江”。

这就要说到王扶之的生死经历了,那是在美军实施的一次大轰炸中,他的山洞指挥所被炸塌了,洞中七人当场牺牲四人,包括一名新华社记者。
王扶之虽然幸免于难,但等于是与两名战友一起被活埋了,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自救,可是无济于事。

在洞外的战友们也在积极施救,可是一天一夜过去了,仍然没有发现生命迹象,后勤部门甚至准备好了棺材。
就在这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出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将遗体挖出运回国内。
显而易见,即便没有这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命令,洞外的战友也不会放弃施救,但因要防备发生二次坍塌,以及救人与寻尸的动力不同,进而势必会对挖掘进度有一定影响。

也就是说,战友们找到王扶之是早晚的事,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及时。
当然,奇迹不会从天而降,而转折点是细心的战友发现有苍蝇飞出,这说明洞中仍有空气,那洞中人也就仍有存活的希望,结果便是加快了挖掘速度。
就这样,王扶之在被活埋38小时后,奇迹般地生还了。

多年之后,王扶之少将每当讲起这段经历,便会开玩笑地说自己非常喜欢苍蝇,因为若不是苍蝇也不能捡回一条命。
其实,在许多老英雄的回忆中,往往能听到或看到类似的表述,这在当年会被视为革命乐观主义,乃至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如果不了解这一历史背景,那就很容易望文生义并以讹传讹了。
最后要说的是,王扶之少将的这一经历对于现代人也颇具启发意义,即在灾难救援行动中,不仅要坚守“不抛弃、不放弃”信念,更要细心观察、科学施救。
对不?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