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太聪明了:退出《中导条约》后 美国居然能省一大笔钱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一直以来,在中美俄三个弹道导弹大国的装备序列当中,唯有中国列装有诸如东风-21、东风-26之流的"中程弹道导弹",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签署了限制射程从500千米到5500千米内导弹武器的《中导条约》。
但在近日美国声称退出中导条约之后,现装备中程导弹最多的中国就难免"躺枪",有不少声音称中国积极发展类似武器是美国"退群"的核心原因,事实真是如此吗?

图为中国东风-26弹道导弹,射程据信在3000千米以上。
首先,从《中导条约》的条约文本来看,所谓"中程导弹"实质上只是指代地面发射,也就是发射井、发射架、机动发射车搭载的,射程在条约规定区间内的导弹武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均在此列。
因此,即便美国的"陆基战斧"导弹和发射车均被销毁或改作他用,海基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却不受限制且继续发展,美国空军的空射巡航导弹也得以继续保留。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无论是潜艇搭载的海基导弹,还是轰炸机搭载的空射导弹,其生存性要普遍高于陆基同类武器。

图为在博物馆幸存至今的BGM-109"陆基战斧"发射车。
如果把舞台放在西太平洋,零星的岛屿要更不利于陆基导弹的生存。若美国打破《中导条约》是为了在这些岛屿上布置所谓中程导弹,威慑大陆架上的陆权国家,那么这些岛屿上的导弹掩体或基地就要做好面对核钻地武器的准备,这在生存可能性上显然不如美国布置在西太平洋的潜艇来得更为可靠,广袤的大洋以及难以探测的深海始终是当前的卫星技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图为发射"战术战斧"的俄亥俄级潜艇,隐蔽度极高。
但若舞台是在美苏,乃至美俄对峙的东欧,乃至西欧平原,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优劣就截然相反。在地中海,发射的导弹须途经地中海巴尔干各国乃至土耳其,造成的结果颇不可控;在北海,俄罗斯于苏联时期构筑的反潜网依旧犀利。
相比之下,欧洲平原发达的公路网非常易于轮式的导弹机动发射车转移。而不同于部署在北大西洋的潜射弹道导弹,可能部署在波兰-德国一线的中程导弹将极大压缩俄罗斯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具体上可能小于10分钟。

图为米格-31BM挂载的KH-47"匕首"空射弹道导弹,该弹实质上是空射中程弹道导弹。
而在欧洲各国消极对待美国"增长防务预算"要求的今天,废除中导条约无疑是对欧洲各国的"用力敲打":在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以及华约压力的消失,欧洲各国都一直在削减防卫力量,并在尝试令美国保持"协防"力度的同时,试图将美国的核部署排除出去。
因此,美国退出中导条约首先是激化欧洲与俄罗斯的矛盾,试图让因《中导条约》感到不受导弹威胁的欧洲人再度站起来对俄罗斯施压;其次,美国好以此威胁盟国,使其提高国防预算,或直接承担起供养驻欧美军的经济压力。

图为装有8发"口径"巡航导弹的22800型小型护卫舰模型,该舰也是一种绕过中导条约的手段。
相对而言,中国作为从未加入中导条约,不受条约限制的国家,因中程导弹感到威胁的欧洲显然不会对中国产生过激反应,也就谈不上将中国拉入这一条约解体造成的漩涡当中。
但对美国人来说,若能"一石三鸟"那是再好不过,因此也就有了"中国必须销毁中程导弹"的无赖说法,不过这依旧改变不了"退出中导条约"本质上是针对俄罗斯和欧洲的计策的事实。(利刃/TO)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