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条约》的逻辑不适合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局限和需求

军迷圈官微
文|怪蜀黍老囧曾
上一篇说道,《中导条约》是美苏第一次就核裁军达成实质性妥协的案例,这一历史事件地发生有两个前提:美苏的核战争的逐次升级制造控制的可能性,同时还有欧洲担心成为核战场而美国本土毫发未损导致美苏对抗情况下美国使用核武器的意愿上升。因此,《中导条约》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既不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也不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裁军模式。

被中导条约裁掉的RSD-10型中程弹道导弹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中导条约》有什么影响吗?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影响,因为中国与苏联完全不同。首先,中国奉行的是“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即不寻求核武库规模的相当,而寻求给对方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的小规模核武库即可,也就是数量“够用”的核武器。因此,中国小规模的核武库(外界估计为270-700件不等)并不是为了在东欧平原上与另一个武装集团打逐次升级的核战争而设计的,阶段性控制的空间很小。另一方面,小核武库的中国值得被针对吗?也未必如此。

东风-31A
其次,中国不是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那样超越性的强国或强大军事同盟。正好相反,中国周边强国环伺,中国在任何一个方向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都至少是地区性强国,邻国中还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众所周知的邻国为有核国家或者事实上拥核国家。而对于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而言,欧洲的中部和西部各国除非联合并且加上美国,否则没有一个等量对手,也因此,苏联和华约集团的方向是明确而单一的,不如中国有如此多的战略方向需要考虑。周边强国环伺,加上中国自身的弹道导弹技术相对不足,中程导弹恰恰构成了核威慑的支柱力量,而射程1.1万公里的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有就行,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并不强求。

东风-5B
再次,苏联是典型的陆权国家,有庞大的战略纵深可消耗打击,而中国是海陆复合型国家,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全在东部沿海地区。所以苏联对于对手的战线后方的陆基中程导弹比较敏感而中国则需要更多考虑海基和空基导弹,而后两者恰恰不是《中导条约》所限制的范围。中国的最大威胁并非来自陆地的对抗,因为苏联解体以后中国的陆权基本可以保障,中国的威胁来自于海上,对方的潜射弹道导弹、潜射巡航导弹、空射巡航导弹甚至射程不一定需要超过500公里都可以对中国的沿海造成巨大的威慑。考虑到中国海军的海域控制能力还不能防范对方核潜艇在控制范围以外发起的突然打击,因此这种威胁其实现在依然是不对称的,或者说从来没有对称过。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所以说,如果对方退出《中导条约》,威胁其实并不会更大,因为中国面临的对手的战略威慑能力一直在那里,战略核潜艇乃至装备携带核弹头巡航导弹的攻击型核潜艇扮演的角色比陆基中程导弹威胁大得多。因为后者的部署限制远远超过核潜艇,会诱发部署国被卷入核大战的担忧。在中国周边部署陆基核武器,其政治代价很大而收益不大,远不如增加核潜艇部署数量。

潘兴-2型中程弹道导弹
此外,还有一点是,与美苏冷战不同,中国现在已经大部分融入世界体系,而非如苏联那样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经济圈,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中国被卷入核大战对于全世界都是极具破坏力的事件,基本不可能出现。虽然现在出现“脱钩”趋势,但坦率地说“脱钩”还要多年之后,那时候只要国内能改革顺利,中国自然而然还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

洋山港
美国扬言退出《中导条约》现在看来主要的目标还是放飞自我,说针对特定国家都可能还不太确切。至于之后如何发展,仍需更多观察。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