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日企为何屡屡败给中国?原因终于找到,一张二维码暴露一切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铁血视角

去年,鉴于移动支付的便利和强大,外国网友将其列为中国人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然而,在最近的日本电子高新科技展览会上,日本人却告诉世界:“这才是真正的“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未来”在日本

画面上的这个小车, 并不是日本最新款的电动汽车,而是日本三菱银行正式推出的“移动式ATM机”,旁边还写着一句“给社会一点方便”的宣传文案。

工作人员称,这款产品能成功解决客户在公共场合“取钱难”的问题,以后还能做到随叫随到。

看到这里,老铁倒吸一口凉气,不禁为日本人的“机智”点赞!

你看人家解决问题,多么简单,多么粗暴!

直接让ATM“长”四条腿,不仅能到处跑,还能电话预约。

再看看我们,不光要扫码,还要联网,甚至还要买一个智能手机,你说麻烦不麻烦!

日本企业,真牛!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老铁几句戏言,当不得真。

但不可否认,在这样一场代表着日本高新科技的展会上,百年企业三菱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曾几何时,日本一度是中国的老师,是中国制造业拼命追赶的标杆。

他们的创新意识,他们的企业管理,让多少中国企业家望成莫及。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日本制造业已经不复当年的神勇,虽然依旧占据着世界先进科技的前列,但衰落的态势已然是不能阻挡。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日本企业止步不前,走向衰落?

是创新意识不强?是没赶上互联网大潮?还是美国刻意打压?

都不是!

导致日本企业走向衰落的或许正是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一根筋”!

日本:“一根筋”输掉一个时代

二战后,日本一边拿着美国人的钱,一边靠抄袭美国的产品,一路“火花带闪电”,顺势坐稳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

日本山寨美国汽车

当然,日本的经济崛起的关键不在抄袭,而是创新。

在日本经济崛起的那几年,技术创新带给日本巨大的财富积累,光索尼一家公司就有上千个技术专利,一年仅专利收入就高达上千万美元。就算到了现在,日薄西山的索尼仍旧可以靠曾经的科研积累混进全球企业百强。

但老祖宗有句话说的好,物极必反。任何东西如果走向极端,得到的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

刻在骨子里的创新

70年代,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半导体的反超,出台了一系列打压政策。

美国的封锁让日本认识到半导体产业的被动,由此开启了日本长达数十年的科技创新之路。

当年的日本就如今天的中国一样,都打出了“举国之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口号,声称要在十年之内赶超美国。

日本人当然不是说说而已。比如,当年日本的通产省就把半导体产业下各大竞争对手(富士通、日立、三菱电机、东芝和NEC)的研发人员全部集结起来,总计投入700亿日元,政府出资290亿日元(几乎相当于当时通产省补贴支出的一半)。项目成立四年后,取得专利1000多项。直接或间接收益超过百亿日元。

80年代,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日本独占5席

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彻底将美国甩开了,日本人再一次尝到举国创新的甜头。然而,殊不知这种“一根筋”式的创新却让日本输掉了半导体的未来。

以日本东芝为例,当时东芝的核心业务就是内存条。

为了挤掉美国,东芝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投入科技研发,仅参与研发的人员就占据了整栋大楼。据说当时东芝正在秘密研发研制百万比特的存储器,而当时英特尔的主力内存才1024比特,难怪连英特尔的技术人员都承认,日本公司的技术质量在他们看来是自己根本无法达到的。

按理来说,技术越先进,产品质量越好,收益应该越大。但事实上,由于产品技术过于超前,市场根本就没有消化的空间,就好比你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强行喂馒头,不管你怎么喂他都吃不下。

另外,加上内存条利润低,技术门槛不高,后来者往往很快能通过“价格战”迅速抢占市场,东芝的内存条在市场上几无优势可言。

东芝的最新内存条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

低档的没优势,高档的没市场,照这种情况,东芝的领导层应该换个思路搞点其它产品。

但“一根筋”的日本人偏不,在他们看来,产品卖不出去就是产品质量不好,跟市场没关系,于是,他们继续一股脑的搞研发,堆技术,最终的结果就是低档产品竞争不过台湾、韩国,高档产品又卖不出去。

而另一边的美国又是怎么做的呢?跳出圈子,降维打击!

前面说了,从80年代开始,在内存条领域上,英特尔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对手,如果英特尔继续跟日本对着干,其结果必定是被日本、韩国、台湾等后来者蚕食。

当时英特尔高层相当苦恼,他们本来就是靠内存条起家的,是自己的核心业务,如果彻底放弃整个公司都会受到影响。

“当时所有人都在讨论,如果没有了存储器业务,我们还称得上是一家公司吗?”一位前公司高官这样说道。

与其坐着等死,不如站起来干!

1985年,英特尔CEO格鲁夫挺身而出,宣布公司放弃内存业务,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前景未知的电脑芯片领域,也就是CPU。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英特尔公司凭借在CPU领域上的成功,一举拿下了全球电脑芯片的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厂商,彻底将日本半导体甩在身后。

而日本的内存条业务呢?时至今日,除了东芝公司还在苦苦支撑以外(据说去年已经准备打包出售给外国),其余几家不是死在自己手里,就是死在对手手里,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再无日本人的身影!

2018年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排名

未来,还是看中国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半导体的失败只是个例,不能说明问题。

但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日本人“一根筋”的操作导致了他们输掉本可以掌握的未来。

录像机最早由日本发明,可美国人的VCD一出就是世界霸主;

富士曾是胶片相机的霸主,可数字相机一出富士只能黯然退场;

MP3帮助日本缔造音乐帝国,可智能手机一出索尼就成了配角;

.......

你们说这些东西,日本人造不出吗?不见得,但正如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商业创新,一旦错过,就是步步错过!”

过度相信技术创新、迷信专业化正是日本制造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过经营学的都知道,研究开发战略应该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技术力量应该是为企业经营目的服务的,而特意的追求技术力就会造成本末倒置,企业反而被技术能力所拖累。

不得不说,日本人是有那么一股钻牛角尖的认真劲,值得学习。但他们毕竟是个岛国,岛民,精细有余而胸怀不足。大方向对的时候,他们就特别厉害,能做出一些震惊世界的好东西出来。但大方向改变的时候,这种钻牛角尖的精神就会出问题。

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曾说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向日本人学习,专注的把普通的产品做的精益求精。”

这句话放在三四十年前说,肯定没问题,但放在今天那就未必,因为时代不同了。

在工业化时代,产品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只要产品做对了,做好了,那就没多大问题。

但信息化时代就不一样,市场看中的不仅是质量的好坏、技术的升级,还有管理、服务以及商业上的颠覆性创新。

比如,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最初的作用就是储存信息。在日本人眼里,如何让二维码储存更多的信息就是头等大事。所以,他们致力于将二维码做的更方便,储量更大。但日本人没想到,同样的产品,但到了中国企业家的手中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一个是马云,用二维码建立起庞大的支付宝帝国;

一个是马化腾,用二维码建立起庞大的微信帝国。

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不同的人就做出不同的选择,只不过这个选择对日本人而言,代价有点太大了一点。

二维码发明者腾弘原

看看现在日本最厉害的商业产品,全是上一代机械类的制造业,包括汽车啊、电视机啊这些东西。但是,新一代的信息产业日本人就落后了,电脑、手机、网站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没日本人什么事儿。

去年索尼官方公布了一组数据,2017年索尼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为408.3万部,注意,是全部手机。那么中国呢,对不起,光华为就有1.53亿,小米有9200万,就连咱们远在非洲大陆的卖货的传音都有4000万。

你说,日本是不是输掉一个时代?!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人在日本面前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吸取他们的教训,不要盲目强调专业精神的牛角尖,乱搞技术竞赛,生产一些华而不实的产品。

今天,我们当然需要“寿司之神”那样的令人敬畏的专注者,但更需要像乔布斯这样的颠覆性创新者、需要可口可乐这样简单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要我们不断求新,求变,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一定会抢占新时代的风口,也必定会创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辉煌。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