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陆军发展轻型坦克时间也很长 有一性能中国尚不及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怪蜀黍老囧曾

美国陆军从一战后就开始发展轻型坦克,美国延续了英国的坦克分类方法,从M2系列到M3/M5系列都是主要执行侦察、侧翼掩护等任务的高机动轻型坦克。从二战到冷战初期,美国发展的轻型坦克,包括替代M3/M5的M24“霞飞”和M41“沃克猛犬”,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可以配合轻步兵快速部署、快速行进、武装侦察,还拥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和操作性,这是轻型坦克最大的优势。

M2A3型轻型坦克

法军装备的M24在越南的水田里

与侧重水陆两栖能力,并据此研发PT-76的苏联不同,美国陆军由于协同能力更强而作战范围更大,并不要求轻型坦克有接近变态的两栖能力(可由舟桥部队完成),而是除了侦察任务外,其侧重的是可部署性。这在50年代末航空大发展的热潮中出现了新要求,那就是空运能力。在M41之后开发的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就是典型。只有15.2吨的M551不仅可以由战略运输机运输,还能遂行空降,这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为了对抗重装甲部队,M551配备了M81E1型152毫米炮,他们发射的MGM-51“橡木棍”反坦克导弹具备击穿主战坦克的能力。而M551型进一步发展则有了XM8型装甲火炮系统,其22.5吨的重量携带了XM35型105毫米炮则使快速部署的轻装部队获得进一步火力提升,而根据任务需求搭配的装甲模块则可以提升其应对不同级别威胁时的防护能力。

M551型轻型坦克

M8装甲火炮系统

不过美国预料的与苏联的战争并没有发生,可以与重装部队配合的轻型坦克部队没有在想定的战场上作战。相反,冷战时期打的多次局部战争都是不对称战争,快速部署虽然并非没有意义,但是在反游击战中,这些轻型坦克表现只能说相当一般。M24在朝鲜战争中被T-34/85压制,M41在南越手中同样不敌北越的T-54和步兵手里的RPG。M551表现略好,不过在反游击战中效率仍然不高,比如“疯狂一分钟”战术里(坦克所有火力连续开火1分钟),M47可以打17发主炮炮弹,而M551只能打2发。过于追求轻量化火力的M81型火炮可靠性偏低,这也是十分致命的因素。在M551参加的最后一场战争中,美军最终也没胆量让82空降师的M551去挑战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T-72。对抗不行,那么侦察呢?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直升机与多轮装甲车的兴起,让轻型坦克的必要性大幅度下降,M551中1996年退役以后,M8系统也在1998年下马,美军的战术侦察就主要依靠直升机和无人机,地面侦察车辆有M7“布雷德利”炮兵侦察车、M707侦察车、M1114侦察车、M1200装甲侦察车,其中只有M7是履带重型车辆。

M7炮兵侦察车

M1200装甲侦察车

美国一直有声音呼吁重启可以快速部署的轻型坦克,以便为第一批早期投送部队提供装甲支援,同时还要求有良好的通过能力和智能化。美国国防部的“机动防护火力”(MPF)项目就由此诞生。MPF是为美国陆军联兵旅配备的多用途轻型车辆,还可以衍生多个型号。由此而来的需求是,未来的MPF车辆需要轻量以便快速远程投送,最大重量不超过32吨;同时还有很好的远程、精确直瞄火力;防护主要依靠高分辨率传感器和主动防护系统。美国国防部现在已经提高了这一项目的等级,将其作为下一代作战车辆的首选。

通用动力公司的样车

从中国角度上看,中国新型轻型坦克已经服役,其核心同样为快速部署能力和足够的火力。在防护方面,我们还不清楚新轻坦到底有没有使用主动防御系统,已知的仅仅是新轻坦拥有至少三种等级的防护配置,这可以满足不同威胁环境下的需求。不过新轻坦也不同于过去的62式坦克,其信息化程度可以使其拥有更为多样化的协同手段,能够与炮兵、航空兵等进行更好衔接。不过相比而言,新轻坦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为空运考虑的设计,其宽度能否被装入运-20的机舱实现快速投射也是个未知数,而其35吨的重量其实也与老式59式坦克相差无几,可以说即便可以空运,新轻坦的部署效率并不如美国规划中的MPF。当然,考虑到中国军队的作战范围远远低于美军,机动性主要考虑铁路也是适当的。快速部署要求的不同让中国的新轻坦有更大的设计冗余,这是一个优势。

服役的新轻坦在打靶

不过轻型车辆的定位永远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毕竟相比于重装部队,侧重“巧”防护,而硬防护能力明显偏低的轻型车辆能否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满足设计需求同样还是个未知数。尽管治安战并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模式,不过也很难说未来是否真的会出现体系对抗的糟糕情况。轻型化装甲车辆是否符合需求,这大概是个永远有争议的问题。

加上96B,未来中国陆军的三款主力坦克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