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日本的科研体系成熟功力强大,中国在很多领域尚现稚嫩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怪蜀黍老囧曾

近日,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至此,新世纪以来已有18位日本人获诺奖,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实现大半。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其地位其实非常特殊。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战略扩张并行,并最终演变为对亚洲的大规模侵略。不过即便在二战战败后,日本凭借帝国时代的良好智识、产业基础以及相关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再度腾飞。仅仅是二战结束后不到20年,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就几乎宣告了日本重新站在世界一流国家的梯队中。某种程度上,二战的战败将阻碍日本发展的许多保守因素摧毁,在美国控制下建立的战后体制反而促使日本基于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发挥。

1964年东京奥运会

日本从近代以来就开始有大量企业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研发,因此他们有着比其他亚洲国家,同时也毫不逊色于欧美国家的强大技术积累。日本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战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成功并且牢牢占据了诸多中高端技术领域,特别是制造业上。一说到汽车我们就能说出丰田、三菱、本田、日产;说到工程机械我们就知道小松、日立;说到精密机床我们就想起发那科;光学部件的尼康、佳能等等……有人统计,日本在包括半导体、光学、超高精度机床、材料、超级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在内的多达67个核心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果不是美国在尖端制造业进行隐蔽的限制,以日本的技术能力研发高性能战斗机、大推力宇航工业等等领域肯定也会有非常不俗的成绩。

日本的大量企业技术能力都非常强劲

当然,日本自己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常年缓慢增长等,而这些问题恰恰需要依靠科学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近年来的战略也在表明其对于科学与技术研发的重视。日本在2017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为3.5万亿日元,在2020年将提高到4.4万亿日元。当然,在绝对值上,日本低于美国、中国和欧盟。在研发投入的GDP占比中,日本在2015年时为3.29%,仅次于韩国的4.23%,高于德国的2.93%、美国的2.79%和中国的2.07%,日本计划在2020年科研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不过日本的优势并不在总量上体现,而主要基础扎实和使用效率较高,同时可以基于已有市场占有率实现商业化,这些都是在总量背后看不见的优势。考虑到体量的问题,日本的规模有很大的限制,不能与美国和欧盟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日本依然具有不逊色于强两者的发展质量,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

东京大学

相比于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日本的优势明面上看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但其内功深厚,比中国要扎实许多。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大国,乘着全球化的东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许多领域我们仍然是十分稚嫩的,还无法像日本那样在最前沿领域实现持续突破,而在对发展质量要求很高的精密加工、材料等基础领域,中国的表现同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也不必认为日本高不可攀,在20年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还只能望尘莫及,现在则已经在自己的心中有了与世界一流竞争的可能性,这本身也是种重要的进步。此外,中国庞大的规模和国际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优势,前者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化可能,后者则意味着中国发展尖端技术并没有政治上的阻碍(但有技术上的阻碍)。

日本技术实力的强大也促进了经济质量的提高

故事的另一面是,如果中日能够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联合,那么东亚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就可能呈现更为快速的提高,这其实也并非完全不可想象。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