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中国专家突然消失,40年后真相曝光,空军诞生一利器

军迷圈官微
文|铁血视角
1970年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份了,但是在中国军事发展历史上,这个年份注定不那么平凡。
首先,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年,中国接近三百多位专家却像是人间蒸发一样,他们的家人甚至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去哪里了,到底是死是活。有很多人会联想到我国西北戈壁沙漠上空升起的那一朵巨大蘑菇云,猜测他们是不是如同邓稼先一样开始了秘密研制工作了,但是这种猜测并没有得到任何证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就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试一样,让人匪夷所思。而事实上,这一群三百多隐姓埋名的人正是打开我国武器装备新时代的科研人员。

20世纪,我国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很多领域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而就军事武器领域而言,很多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甚至也比不上越南的。而当时受两极格局影响,西方很多国家联手起来,一直对中国实行冷暴力,那就是通过技术封锁和武器禁运两种手段来让中国根本无从发展。
因而,中国只能在无奈之下放弃通过外购武器来提升国内军事武器水平的计划,只能依靠自主研发来改变现状。我国当时的窘迫局势也让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有些被人嘲讽。而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空中封锁,所以开始萌生了研发截击机的年头。

这个念头变成现实正是在1970年,三百多位科研人员以成都为最终目的地,因为那里地形复杂,西方很多国家根本无法深入到其中去打探情报。而他们在进入成都之后便很快和外界失去一切联系,甚至也和他们的家人失去了音信。近些年,随着这些事情成为往事,我国才逐渐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公开了事情的全部真相,那就是当时这群消失的科研人员正是歼-9的设计者。
而当时为了缩短研制时间,中国科研人员以苏联的图-22“逆火”、美国B-1B轰炸机为模板进行改良和创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之下还可以设计出性能较为优良的歼-9的最终原因。但是由于其发动机的研制成本太过于高昂,因而他们无奈放弃继续深入研制。

图-22
而一位名叫宋文骢的科研人员却没有就此放弃。他在歼-9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性能更为卓越的歼-10,并果断放弃三代机,取而代之的进行四代机的研制工作。很多知情的科研人员并不相信这会成功,不会走,怎么会跑?但是在很多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宋总设计师却始终如一日地坚持自主研发。

1998年,歼-10在众人的惊讶目光之中诞生,而这也让我国的士气高涨。一直作为短板而存在的我国空军可以因此而提升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有所动作的美国的侦察机、轰炸机也不敢随意挑衅了!
虽然,宋文骢先生作为四代机的总设计师已经去世2周年了,但是“歼-10之父”这几个字会一直伴随着他的名字。要不是他一直对祖国秉持一颗忠诚且坚定的心,中国战斗机可能也不会这么快便可以跻身世界先烈水平之中。而耗尽他毕生心血的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斗机的一个很亮眼的存在。

纵观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史,我国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奋勇直追西方发达国家,是因为我国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而文骢先辈更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幕悲剧的重复上演,所以他可以勇敢地将一切抛诸脑后,坚定地从三百多个人之中站了出来,在简陋的环境之下继续研制工作。
当初,他用一个简陋的模型和15分钟便轻而易举地为后辈详细阐述了我国现代战机最新发展趋势。这位丝毫不畏惧敌人枪口的老人眼中,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那是他对于我国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念。
从二代机到三代机,宋文骢带领着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从一张白纸开始,让鸭式布局、电传操纵、先进雷达等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歼-10震惊外界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配备,更是他们对于中国人吃苦精神的惊叹!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国情其实可以并不乐观,也有很多人放弃了祖国而选择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渴望更好的待遇、研究装备,而默默留下来的那一群可敬的科研人员却是分文不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是真的值得可歌可颂的!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