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苏联解体后士兵们是如何分配国籍的?这里告诉你答案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品阅读

苏联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外高加索联盟等一共15个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成为世界范围内能够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1991年,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苏维埃政府宣布解体。苏联解体之前,其军事实力是相当强悍的,近四百万的武装力量包括海陆空三军,防空军,战略火箭军,舰队等军事遗产愣是被瓜分殆尽。那么几百万的苏联士兵是如何是如何分配国籍的呢?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前夕,俄罗斯与各成员国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先成立了一个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组织,简称“独联体”。这个组织在苏联解体时充当过渡的角色,各国在明斯克举行了多次的军事归属问题会议,除了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这三个国家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外,其它成员国同意以俄罗斯为首的统一军队力量。苏联解体的前夕,军队基本掌握在叶利钦手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上将更在半年前开始调派军队作准备。

所以苏联解体后,独联体继承了苏联权益进行解体分配,独联体仍以俄罗斯作为老大哥,所以还是俄罗斯说的算。在苏联解体之前,有陆军200万人、海军50万人、空这50万人,防空军70万、火箭军30万、还有在各加盟国驻军、海外军事基地和军队后勤人员,总兵力超过500万人,解体前俄罗斯当局就已经调整军队驻地和建制问题,将有价值的部队调往俄罗斯境内,或者更换成俄罗斯军官等。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将军队最高指挥权和核发射按钮等一批珍贵材料交给了叶利钦。

等到解体军事分配时,已经掌握大头的俄罗斯采取了军队就地所属国家的原则,意思是军队在哪里驻军就属于哪个国家,因为乌克兰是苏联时期的坦克基地和黑海舰队基地,所以除了乌克兰分到些陆军装备和部队,黑海舰队20%份额外,剩下的基本效忠于俄罗斯。1975年苏军海军军官劫持“无畏”号战舰,呼吁改变国家路线,此事件被视为苏联解体一大征兆。

不过,因为苏联军队庞大历史复杂,在解体分配时也有多种情况:一,官兵自愿效忠原则,只要该国愿意接收,可自愿选择效忠;二,部队官兵籍贯原则,根据部队官兵籍贯可选择部队归属,比如白俄罗斯人回白俄罗斯、乌克兰人回乌克兰;三,核武,解体时戈尔巴乔夫把拥有2.7万个核弹的核武控制系统交给了俄罗斯当局的叶利钦,俄罗斯继承了绝大部分核武,虽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部署有核武,但几年后因技术不行资金缺乏无法掌握手中的核武,全拱手送还给了俄罗斯。

据统计,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国综合国力急剧下降,根本没能力养着庞大的军队,所以俄罗斯最后接收的部队差不多200万,剩下的少量被独立国接收,大量的其实被就地放弃了,长期没有薪水和物质供应的部队开始地下军火走私,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境内有上百万支枪流入市场,更有很多前苏联军官成为军火大亨,武器走私、军火倒卖非常猖獗。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