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科院发声!黑科技助094核潜艇隐身?中国科学家首造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铁血视角

核潜艇作为进攻性的战略武器,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低于航母,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宁可被俄罗斯狠狠坑一笔也要咬着牙租的原因(其实印度也并不可怜,当年卢布大幅度贬值的时候印度趁机连本带利还了拖欠俄罗斯的所有军购贷款,所以俄罗斯现在也算是报当年的“仇”吧)。不过,拥有自己的军工体系和租借永远是两回事。后者充其量只是和平时期的低强度威慑力量。说到底,没有自己的军工体系想靠买来战略性武器是不可能的。中国目前拥有自己的军工体系,还拥有自己的战略核潜艇部队,要知道这可不简单,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可以做到。

印度印度宁可被俄罗斯狠狠坑一笔也要咬着牙租借核潜艇,足以见印军对拥有核潜艇的渴望,这也证明了核潜艇的巨大威慑力

而另一方面,隐身性能对于核潜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之前中国的核潜艇在这方面和西方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它同样极大地震慑了周边一些不安分的国家。可惜的是,我国初期的一些噪声大的潜艇只能在近海附近巡航。而如果拥有极佳隐身性能的核潜艇出现在敌方领海,这对敌方的震慑力可想而知。不过对我们中国的军迷来讲,一个好消息是,我们的核潜艇即将拥有这种能力。据中科院网站6月5日报道,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军与副研究员贾晗带领的超材料研究组,在6月1日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三维宽频水下声学隐身毯的实验验证》,显示该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备出三维水下声学隐身毯样品,在未来水下反探测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这能够使一些潜艇避免声纳的探测。

中科院关于《三维宽频水下声学隐身毯的实验验证》的声明

优美的歼-20隐身战斗机

水下"歼-20“

潜艇拥有“歼-20一样的隐身能力?这不是开玩笑。在空中,隐身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通常要比普通的战斗机小很多,因而·雷达很难发现目标并及时锁定。而在海中,声纳等探测仪器可以探测出潜艇发出的独有信号,一般来讲核动力潜艇要比常规潜艇的噪声大,也因此更容易被发现。并且,隐身能力对于潜艇来讲更为重要。因为和战斗机不同,被敌方锁定后战斗机还可以进行机动规避或者释放干扰弹甚至飞行员可以直接跳伞,而潜艇就没这么幸运了。如果潜艇被敌方反潜驱逐舰或者反潜巡逻机发现,那么等待潜艇的将是死路一条——其毫无还手之力。纳粹德国曾设计了一批VIID型潜艇专门用来进行防空,不过效果并不好。德国人还曾试验过在潜艇上加装105毫米火炮以对付敌方水面舰只,不过效果也并不好。无数的事实证明,对于潜艇,逃比直接和敌方对抗更为有效。

德国曾进行过研究,结果是潜艇最好的防御手段就是隐蔽而不是与水面舰艇硬碰硬。图为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37毫米高炮的VII级潜艇,其实战效果并不理想

一般来讲只要水下主动声呐进行探测,潜艇就会无处躲藏,这是潜艇在水下声波反射的原理决定的。然而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构建出了水下八棱锥形的三维声学隐身毯。一旦把被隐藏目标覆盖在其中,并从任意方向对回波声场进行测量。这个隐身体系的声回波信号与平整反射面的声回波信号相一致,也就是说在声呐的“眼中”,目标消失了。理论上来说这种声学隐身和前一阵子歼-20使用的是同一类材料。只不过歼-20使用的是电磁隐身超材料,而这种隐身使用的是声学隐身超材料。显然,这种技术会令日本海上自卫队非常焦急,因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别称就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反潜大队”,如果其无法完成日美安保条例中的任务,那么其就很难得到美军的支持,甚至有可能使得韩国在亚太的地位超过日本,而这对于日本来讲是不可接受的。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够日本海上自卫队忙的了。

和其它国家不同,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所装备的潜艇均为核潜艇,这也说明了核潜艇对于一支海军的重要性

必经之路

不过,有些军迷朋友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比如潜艇如何装备水下八棱锥形的三维声学隐身毯?的确,这种技术的前景虽然广阔,但是距离装备部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也不排除降低其隐身性能以便可以实战化应用。但是我们要知道,就算美国也是每年都会放弃很多概念技术的。在国防体系中,预研和研发都是一项很大的投入,很多先进的概念到最后都会被大改甚至放弃,这也是必经之路。比如美国的YF-23要比F-22先进,但最终美国空军还是选择了F-22。尽管先进的武器如果无法形成作战体系,其终究都是无用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种研究最终都可以进行实战化,这一点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未来也不会有。美国的先进武器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其放弃的科研项目(很多甚至已经投入巨资)也是最多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

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其中许多有代表性的先进项目都曾因各种原因而取消,但其留下的经验十分宝贵。国防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众所周知的

总的来说,在武器的研发上各国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很多先进武器价格极其昂贵不是因为其成本高,而是其研制已经花费了巨额资金。许多国家在研发自己的武器初期都曾想跳过这些环节,但事实证明这只能徒劳的增加成本。所以,尽管先进的技术或许距离实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

作者: DY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