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不惜两面开战,希特勒百万大军闪击苏联,原来有难言之隐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铁血视角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仆从国部署在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一千余公里战线上的数百万军队向苏联发动了进攻,世界军事史上兵力最多、烈度最高、伤亡也最惨重的一场战争爆发了。这场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主义者们挑起的战争以他们的彻底失败告终,但希特勒为何作出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决策,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首先,对于近代化的工业生产来说,有四种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煤炭、石油与钢铁。从这些资源出发,可以部分地解读希特勒对苏开战的原因。顿涅茨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够有效地对鲁尔区的煤炭产能形成补充,为纳粹德国工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大提供资源;驻扎在克里木半岛的黑海舰队和航空兵随时能够对罗马尼亚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是纳粹德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进行打击,削弱或切断纳粹德国的石油供给,如果希特勒无法先发制人,那么德国的战争机器就只能面临可怕的瘫痪;高加索的油田更是巨大的诱惑,夺取高加索不仅能有效地满足纳粹德国对石油的需求,而且能使苏军的机械化技术兵器成为无法移动的废铁,使苏联失去对德国形成威胁的资本。

而钢铁作为工业的筋骨,在那个年代更是各国硬实力最直接的度量衡。在快速工业化方针的指导下,苏联1940年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1800万吨,而整合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西部、法国和低地国家的纳粹德国同期钢铁年产量约为2100万吨。纳粹德国钢产量对苏联具有优势的窗口期即将结束,随着五年计划与军队整编及战备工作的进行,苏联对纳粹德国而言是一个日益强大的对手,纳粹德国只能在先发制人和失败之间进行选择。

除了资源,还有哪些是德国梦寐以求的?

此外,人口,或者说,劳动力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苏联在战争爆发前拥有1.8亿人口,与之相比,纳粹德国治下的日耳曼人仅有8000万左右。在总体战中,当敌对双方的工业产能基本在一个水平时,人口的优势就至关重要了,优势的人口意味着充沛的兵源、海量的工业劳动力和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换言之,如果希特勒排除“巴巴罗萨式”的先发制人,就只能与苏联进行长期的总体战,甚至可能面临《钢铁雄心3》玩家经常调侃的窘境——“小胡子的‘海狮行动’啃下了伦敦,却被大胡子的‘大雷雨’淋了个透”。

德国为什么选择了战争而非贸易?

除却以上的因素,纳粹德国内部的派系斗争也一直对其决策产生影响。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德意志在长期的战争中形成了军官团这一特殊的利益集团。不管是普鲁士王国、德意志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还是纳粹德国,都是得到了军官团的支持才得以立足的。纳粹党与军官团之间的博弈从慕尼黑的啤酒馆政变就已经开始了,不管是发展海空军还是建立党卫军、在陆军内部进行纳粹主义宣传,都是约束军官团、与军官团争夺权威的措施。陆军一直是军官团的根基,如果将战争的首要目标定为英国和美国,那么海军和空军的扩军就会挤占军官团视为禁脔的国防预算,臃肿的陆军和军官团在德国军事系统内部的官僚体系也会被大刀阔斧地削减,这对军官团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也是致命的。可以说,进攻苏联是最符合军官团利益的,也可能是唯一一个符合军官团利益的选项。

俄罗斯地广物博,纳粹德国的信心从何而来?

当然,对战争的盲目自信也促成了纳粹德国的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军队对俄罗斯帝国的一系列胜利让“逢俄必胜”的思想在全德国上下相当泛滥。在坦能堡战役、波兰和白俄罗斯境内的一系列交战,以及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战役中,俄军在德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即使是准备充分的克伦斯基攻势也因国内的革命而以惨败收场,而俄国革命恰恰是俄军在战场上的失败直接诱发的。最终,以布列斯特和约为标志,无力再战的苏维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得以将数十万大军从东线调往西线。战场上看起来比较光鲜的记录也为希特勒对苏开战树立了相当充足的信心。

最终,当胜利的红旗飘扬在国会大厦的圆顶时,法西斯的狂想终于破灭,“巴巴罗萨”的野心被作为癫狂与自大的典范记载于历史。然而,如果我们在谈到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策时,内心只有讥笑与轻蔑,而没有对历史与矛盾的考察,那么我们除了历史的讥笑与轻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作者: 大洋上的矛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