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陆战无敌?这些奇葩战法让坦克寸步难行,中国这招最狠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铁血视角

自坦克被发明出来,反制措施便随之应运而生,主要形式有两大类:主动攻击和被动防御。前者先后有用于反坦克的机枪穿甲弹、手榴弹、燃烧弹、地雷、炮、导弹,我军还曾使用过掷弹筒、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甚至爬上坦克掀开舱盖进行攻击等。以下,主要聊一下后者。

一、反坦克的奇葩战法

针对坦克的被动防御形式堪称五花八门,无外乎是以限制坦克的行动为目的,主要有两大类:地面上的反坦克障碍物、地面下的反坦克壕。在二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甚至发明了第三类,那就是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人为制造黄泛区。

咱家复杂的地形地貌也给日军坦克制造了许多麻烦,包括八路军发动老百姓开挖的“村村通”交通壕,既方便我军在平原地区隐蔽行动,还可以阻碍日军骑兵、汽车、坦克行进。

另外,咱家还因陋就简发明了看似很奇葩的反坦克障碍物,比如竹签。

这种竹签不仅可以防御步兵、骑兵冲锋,还可以通过穿入坦克履带缝隙致使其瘫痪。

总之,咱家当年缺钱,只能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进行反坦克防御。至于有钱的欧洲国家,往往会批量制作反坦克障碍物。

插说一句,再有钱也不能放弃最基本的反坦克壕,并从一战沿用至今。

二、反坦克的制式障碍物

至于地面上的反坦克障碍物,又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若从用材来看,主要有钢铁、原木和钢筋混凝土;若从造型来看,主要有反坦克锥、坡道和拒马(鹿砦)等。

1、反坦克锥

主要是三角体形状,也有梯形。在瑞士,称之为“三角巧克力”;在德国,称之为“龙齿”。其功用很简单,就是将坦克顶起来,使履带失去抓地力。二战前夕,法国马其诺防线便有从英国运来的反坦克锥。

反坦克锥的规格没有一定之规,德国标准是每颗“龙齿”高为90cm~120cm,其间往往会埋设反坦克或步兵地雷。

2、反坦克坡道

上文曾提到反坦克壕,那是在利用其跨度限制,反坦克坡道则是利用其爬坡限制。

3、反坦克拒马(鹿砦)

与顺势而为的反坦克坡道恰好相反,反坦克拒马(鹿砦)则是强力阻止其行进。

其中,最有名的是“捷克刺猬”,下文另有细述。

三、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反坦克障碍物毕竟是被动防御设施,尤其在坦克大行其道的二战时期,德国采取的是“闪电战”,首先就绕过了马其诺防线,加之坦克随之被赋予了工兵功能,比如加装了推铲的坦克,以及可自卸柴捆专门对付反坦克壕的坦克等,致使很难准确评估反坦克障碍物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虽然二战中前期德军施以“闪电战”、中后期盟军施以“雷霆战”,使得反坦克障碍物在战争中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其作用绝对不容被忽视,尤其是在二战转折点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便大量使用了上文提到的“捷克刺猬”。

在战后,苏联人以“捷克刺猬”造型修建了纪念碑,这应该是对反坦克障碍物的最尊敬的肯定与褒扬了。

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由集群对阵到精确打击的转变,尤其是导弹等反坦克利器的应用,致使反坦克障碍物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但并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比如在乌克兰战争中仍在使用。

总之,只要坦克仍在被用于战争,反坦克障碍物也就必然会随之存在。

作者:朱小科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