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俄罗斯“火箭侦察机”:速度达3马赫 多亏了中国技术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利刃军事

近日,在ArmHiTec-2018防务展上,俄罗斯机械制造公司(TecMash)证实了一款和中国合作设计并制造的,能由BM-30型300毫米火箭炮发射的多用途无人机。而在展会上,俄机械制造公司的副总裁还公开表示,这是因为俄国防部对该无人机计划“不感兴趣”而采取的举措。

图为中航成飞设计制造的“炮射无人机”/巡飞弹。

事实上,隶属于俄罗斯机械制造公司的“合金”设计局,也就是苏联时期BM-30火箭炮的“娘家”,早在2015年就已经提出“想要”向中国方面引进“天眼”无人机。虽然这次表达出的意愿从“引进”变成了“合作”,但事实上这显然只是引进项目在俄国防部那里不讨喜之后拿出来的“障眼法”,为的还是要把这款中国无人机娶回家。

图为9M61复合火箭武器系统的无人机部分。摄于2007年。

诚然,中航设计和制造的“天眼”已经是成熟的货架产品,但稍早些年关注军事方面的网友们一定会记得,第一个在“火箭炮射无人机”这个项目上发力并惊艳全场的,却正好就是俄罗斯自己。

早在2005年的俄防务展会上,当时的俄罗斯机械制造公司展台上就出现了一款怪异的兵器——9M61复合火箭武器系统。当然它并不是简单的300毫米火箭弹,而是能用火箭弹投射的无人侦察机,可以在最远90公里的距离上向后方提供低清晰度的照片。

图为在俄乌冲突中被击落的俄军侦查无人机。

通常来说,同样归属于军级的侦查无人机的时速都不太快,差不多都在一百公里每小时这条线上。而更高层次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要快许多,RQ-1和彩虹-4就分别达到了220公里和180公里每小时。

但对比起9M61这种“乘着火箭的无人机”,上述的机型在时效性上肯定逊色。考虑到火箭弹全段平均飞行速度不低(二三倍音速是常态),倘若前线指挥部立刻想要知道50公里外战线某处的情况,那么采用9M61或“天眼”无人机通常只需要一分多钟就能收到情报,而派遣传统的无人机则至少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半小时,孰优孰劣一比就知。

图为装配在T-72B3坦克上的法制“凯瑟琳”热成像仪。

但在概念提出,原型机展出之后,9M61复合武器系统忽地就没了下文,并在后来几年的防务展览上销声匿迹。其个中原因非常简单:即便是在俄经济情况尚好时,俄罗斯新开发的T-90A/S坦克都要使用法国泰利斯公司制造的“凯瑟琳”热成像仪,在无人机领域还只能仰仗以色列的出口和技术转让,这足够说明俄罗斯的军用微电子技术已经极端地落后于现代水平,更不可能去把这个美好的无人机项目完成了。

图为“卫士-43”型火箭炮射巡飞弹及其发射车。摄于珠海航展。

而在俄罗斯止步不前的这十年里,中国军工企业则完全吃下了BM-30火箭炮的各项技术。同时,基于经济的腾飞,国内微电子市场和产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网格化”、“巡飞弹”等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因此,集侦查、攻击和中继通信为一体的多功能炮射无人机虽开端于俄罗斯,但最终诞生在中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结局了。(利刃/TO)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