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被隐身飞机团团包围:想要破局只能靠这一利器

军迷圈
文|123军情观察室
2018年3月19日,韩国采购的第一架F-35A在美国得州沃斯堡成功首飞,韩国空军正式跨入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时代。就此,国内众多媒体表示,中国已经被隐身战斗机包围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令人不安的情绪。那么就让笔者深入扒一扒周边国家隐身战机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威胁。
生产编号为 AW-1的韩国第一架F-35A战斗机首飞成功
韩国于2014年以单价超过7亿人民币的价格采购40架F-35A战斗机,按计划今年要交付6架,首批F-35A将会留在美国空军基地培训韩国飞行员。韩国以如此高的价格采购F-35A是有其小算盘,韩国要求作为研制生产方的洛克希德·马丁转让F-35A上17个领域的技术,并且要让洛马为韩国自行研发生产下一代战斗机KF-X项目提供支持。
韩国的KF-X项目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由于其自身在战斗机领域的技术没有任何积累和研究,只得向欧美厂商寻求技术支持,帮助其研发第四代战斗机。然而第四代战斗机的技术在全世界内属于顶尖技术,出于技术限制的原因美国对韩国的要求模棱两口。而在四代机上没有研制项目的欧洲,所能提供的方案也就是在现有三代半的台风战斗机上改进。
心高气傲的韩国在美国那里付出了巨资却只得到含糊的回应,欧美的项目又瞧不上,KF-X项目起起落落至今还停留在PPT阶段。自1999年首次被提出已经过去了19年,也是世界战斗机研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2017年12月,在被美国明确表示不会转让F-35A技术之后,韩国自知KF-X项目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再决定购买20架F-35A战斗机。
韩国的F-15K是在F-15E战斗轰炸机上发展而来的,在保持制空能力的同时具备强大的对面打击能力
韩国空军现役大约共420架战斗机,其中180架F-16C/D和60架F-15K战斗机是其主力机型。68架即将到寿的第二代战斗机F-4将由F-35A替代,剩下还有一百多架老旧的F-5E/F,一部分由T-50高级教练机发展而来的FA-50轻型战斗机替换,而另一部分韩国依旧希望继续推进自主研发项目的下一代战斗机用以替换。韩国在采购一部分F-16C/D成品后于1994年引进生产线,由韩国航空宇宙产业生产组装,最后一架在2003年被交付。也就是说,早期的F16C/D也即将到寿。
韩国展出的众多KF-X项目模型中的一个
迫于换装压力,韩国再次重拾KF-X项目,找到曾经瞧不起的欧洲防务公司寻求技术支持,在近日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在四代机关键技术上没有技术积累的欧洲防务,能否按时给韩国设计出一款第四代战斗机还存在诸多不可确定因素,就算能够得到巨额的资金投入,以欧洲防务的技术最终成果也只能是采用双发中推的中型四代机,自然也就无法和F-22和歼-20、苏-57一类的重型四代机相抗衡。
比韩国换装压力还要大的就是日本了,日本的F-15J/DJ最早在1981年引进,最后一架于1998年服役。日本拥有的F-15战斗机共有202架,其中一半是在1985年前生产的,平均寿命超过了30年,所以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日本的F-15战斗机飞着飞着就掉零件。还有100多架是在1985年到1998年之间生产的,尽管来自美国先进的延寿技术和先天的高可维护性让F-15机队保持着不错的出动率,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军机不断出远海空域训练,修修补补的F-15战斗机已经难以为继。
多次传出掉零件的F-15J难以为继
日本也很早开始探求自主研发第四代战斗机的道路,与韩国在国际上寻求技术支持不同,日本从气动设计、武器系统到发动机都要求自主研发,并提出了超越现有技术的先进隐身技术、云射击、云计算机、光传飞控、新一代大推力发动机等等具体的技术指标,而且还陆陆续续公布了相关研究进程。
按照计划,2014年验证机“心神”首飞,2016年下一代战斗机F-3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在2025年前后F-3首飞,最后在2030年左右开始批量生产交付部队。就算一切顺利,日本现有老旧的F-15和F-4战斗机也不可能坚持到2030年,更何况日本和韩国一样在战斗机领域同样没有多少技术积累,尤其是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更加不具备,日本提出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时髦的技术目前为止只是概念性的,就跟当年吹嘘F-2战机一样,终究是自欺欺人罢了。
被局座称为“心神不宁”的“心神”验证机只飞了几个架次便宣告整个项目终止
让人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日本宣布了“心神”验证机项目终止。要知道,作为一架验证机,在没有飞行足够多的架次取得足够多的数据,整个项目就没多少意义。日本在“心神”没有飞几个架次的情况下就宣布了项目终止,其F-3战机项目恐怕凶多吉少了。日本已引进美国F-35A战斗机生产线,在国内自己组装。到目前为止,日本利用美国提供部件组装的F-35A第7架已经完成首飞。
日本最终想要开发的F-3战斗机前途比韩国KF-X还要渺茫
根据日本宣布的消息,日本将采购42架F-35A,其中4架由美国制造,剩下38架都将由日本在国内的生产线完成组装。这和当年引进F-15J一样,但是由日本自己组装的F-35A比在美国生产的要贵3000多万美元,日本要为国内军工争取机会和保留生产能力,贵也就贵了。
俄罗斯苏-57战斗机已经服役并首次投入到战争上
而另一个四代机的大客户印度,随着俄罗斯宣布苏-57服役,印度版的苏-57也就是时间问题了。尽管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印度毕竟是整个项目的投资者,跟俄罗斯有很深的军事合作,还不至于没溜到“自己砸自己锅”的这种境地。另外有传出美国在向印度推销F-35A的消息,不管印度以后是否采购F-35A战斗机,和俄罗斯的苏-57项目是不会终止的。媒体炒作美国试图搅黄印俄之间的军事合作伙伴关系,恐怕也就是停留在炒作阶段了。话也说回来,站在印度的角度上,同时采购苏-57和F-35A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随着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的四代机项目进入实质装备阶段,我国如何应对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F-35的全名叫“联合攻击战斗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为重型制空战斗机的F-22A搭配使用,低成本、多用途、三军通用的战斗机,为了实现这些技术指标,F-35A的空战性能被削弱严重。说直白了,F-22A作为高端重型制空战斗机,目的是为了消灭敌方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而F-35是侧重对地、对海攻击只有有限制空能力的战斗机。美国有F-22A自然不怕,然而别国却只能用F-35去执行对空作战,这就比较尴尬了。用三代机时代的标准去衡量,把F-35作为主力战斗机执行对空作战是一种倒退。面对我国的歼-20时,连F-22A都没有多少优势,更何况F-35了。
用以探索下一代战斗机的苏-47
俄罗斯的苏-57战斗机是苏联解体以来第一款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尽管倾注了俄罗斯的尖端科技实力,但由于俄罗斯经济低迷,投入到科研当中的经费十分有限。很多苏联时期就已经开始探索的先进技术都无法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导致翻看历史看明明有丰富技术积累的俄罗斯,最终研制出的下一代战斗机苏-57身上有诸多的技术妥协,最明显的就是隐身设计的不彻底。从技术上来分析,俄罗斯解决隐身问题并不存在难度,却卡在了研制经费上。现如今俄罗斯的苏-57也算是服役了,印度也眼巴巴等着装备,做了各种技术妥协的苏-57面对歼-20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更让国内军迷吃了定心丸的是,猜测多年的关于我国反隐身技术得到了来自雷达总设计师的确认。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的《对话》栏目开展了“我是总师”系列专题节目,作为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反隐身雷达总师的吴剑旗在节目中向全国人民宣布:我国成功研制具有反隐身能力的第四代米波三坐标雷达,这种雷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先进反隐身米波雷达,除了中国以外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拥有这种技术。
2016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以实物公开展示的第4代YLC-8B型机动预警雷达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都是体系化作战,而雷达是整个体系的核心节点,没有雷达就无法发现敌人,也就没法组织人员装备来御敌。而传统高频雷达并不具备反隐身能力,在面对诸如F-22A、F-35以及苏-57这些隐身战机时,发现距离缩小到令人惊讶的地步。敌机可以深入雷达防御网内部打击你的雷达站、指挥机构等等核心军事设施,为后续大规模军事入侵提供“踹门”式的精确打击。
在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军雷达尽管发现了日军机群,却因为当时雷达的落后,等到发现时日军偷袭机群已经深入珍珠港内部,加之无法有效识别和辨明意图,导致被日本用极微小的代价偷袭成功。如果没有反隐身雷达,面对隐身战斗机的偷袭,结局不会比珍珠港好到哪去。
反隐身作战示意图
当第四代米波三坐标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构建起完善的雷达网络,我们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之外就发现隐身目标,通过连续跟踪和定位,为歼-20战机在不开雷达保持绝对隐身的状态下前出拦截提供引导。敌人此时将面对的是战场的单向透明,他们发现不了高速接近的歼-20战斗机,等到了导弹发射最佳距离并占据最佳高度的时候,歼-20雷达一旦开机便可锁定目标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在目视距离之外解决战斗。就算敌机逃过一劫,也表明这场偷袭已经失败,敌人接下来将要面对的是来自我国全面的火力反击。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吴剑旗总师还在节目中表示,我国第五代反隐身雷达已经开始研制。在多种武器系统配合下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使得我国的国防安全更加稳固,并将使来犯战机“有来无回”。(利刃希夕回声)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