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俄罗斯押错了宝:最倚重的一款巨型导弹 其实十分脆弱

军迷圈

关注

文|谷火平

近日,俄军总参谋长表示,俄战略火箭军即将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试射一枚RS-28“萨尔玛特”液体洲际弹道导弹。

该型洲际导弹的起飞重量超过200吨,是R-36/SS-18“撒旦”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的“直接继承者”,也是俄总统普京在2018年初提到的“国家级超级武器”的其中一种。

图为通过铁路轨道转运,正在填装进发射井的RS-28“萨尔玛特”液体洲际弹道导弹。

作为一款研发于六十年代晚期的液体洲际弹道导弹,R-36M“撒旦”一直都是苏联/俄罗斯战略核威慑的“顶梁柱”,其达到211吨的发射重量带来了“撒旦”超过一万两千公里的射程,以及近9吨的投送重量。

须知在军迷口中耳熟能详的“白杨-M”也不过只是个发射重量47吨多点的小字辈,而且只能携带单弹头进行攻击,而R-36M“撒旦”单次就能携带10枚核弹头(单发当量75万吨),打击效果简直是天差地别。

图为硕大无朋,被改造成纪念碑的R-36M弹体。

在解体前的巅峰时期,苏联至少部署了308枚“撒旦”,而每一枚“撒旦”都能对北美、西欧乃至亚洲的任一大城市造成毁灭性打击。

但在解体之后,俄罗斯根本无力承担这些导弹的维护和延寿工作,在2005年战略军缩协议签署前后,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就只剩下100枚左右的“撒旦”了,而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导弹并没有加注燃料,处于“无害化”保存状态。

而这一数字在十年后再度减半,目前俄军登记在案,定期接收互相检查的R-36M“撒旦”导弹仅存46枚,其中有多少处于可以立即发射的实用状态也还是未知数。

图为表现导弹部队为发射井填装“撒旦”液体洲际导弹的绘画作品。

因“撒旦”是一款液体洲际导弹,因此和“坐下就能打”的固体洲际导弹不同,它必须要一个稳妥的,可以加注燃料的发射点,也就是只能使用发射井进行部署。

而设计它的苏联“南方”设计局为了解决液体燃料加注耗时的问题,便修改了“撒旦”燃料箱的设计,使其能够在装载液体燃料的同时待机。但在腐蚀性的燃料影响下,弹体的寿命会不足十年,而这也正是俄罗斯的“撒旦”快速老化的原因。

图为被废弃的“撒旦”导弹运载车。

而雪上加霜的是,“南方”设计局地处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自然和俄罗斯没了关系。因此,俄罗斯只能放弃苏联时期制定的,在“撒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改进的计划,转而另起炉灶再造一款液体洲际导弹。

而这就是俄罗斯大力宣传,极力强调单弹性能的RS-28“萨尔玛特”。

图为“萨尔玛特”导弹运载车参加阅兵的想象图(右下为白杨-M原图)。

毋庸置疑,相比于“萨尔玛特”的体量,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洲际导弹都不免黯然失色,就连由长征-2改进而来的东风-5液体洲际导弹都只能屈居第三(第二是“撒旦”)。

但在各国常规精确打击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就连机动发射车都不能保证在常规战争中幸存,在井下不能动弹目标又大的“萨尔玛特”又能如何?更何况第一波核打击的目标百分之百包括了固体发射井,而以俄军的核武库又不能保证在第一波中摧毁敌军的机动发射单位,攻势核威慑自然是无从谈起。

因此,“萨尔玛特”这款液体洲际导弹的性能的确出众,但也仅此而已:它是一款优秀的液体洲际导弹,但并不是一款优秀的现代核威慑武器。(利刃)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