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6座舱首度公开,虽然打码但显示了一重要技术进步

军迷圈官微
文|怪蜀黍老囧曾
3月19日,《解放军报》发表题为《歼-16:雷霆万钧刺云霄——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新型战机飞行训练掠影》一文。在配图中大量展示了歼-16全新的低可视度涂装照片。
官方发布的纳米图
之前公开的低可视度涂装
歼-16低可视度涂装的地面效果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歼-16前舱照片首次曝光。照片尺寸虽然比较小,但是可以看得到一款大尺寸屏幕,这是公开的国产战斗机首次出现这样尺寸的大屏幕。在大部分新型三代半国产战斗机中,已知歼-10B是采用三块小型多功能显示器布局,也就是非常传统的“一平三下”。歼-16可以说是第一款采用单一大尺寸下显的三代半国产战斗机。
歼-16的座舱前舱
歼-20的座舱尚未公开,从训练模拟器上看,歼-20应该也是采用“一平一下”的玻璃化座舱照片。歼-16这款显示系统也可能源于歼-31,歼-31与歼-20的座舱设计比较相似。不过歼-16的平显与歼-20训练模拟器的布置还有区别,可能是存在一定通用性的另一个产品。
歼-31的座舱,其实什么都看不清
歼-20的座舱
对比欧美战斗机,歼-16的显示方式更接近F-35,比F-22这样的早期型四代机或者“阵风”、“台风”这样的三代半战斗机显示效率要更高,这也是后发优势。应该看到,综合显示系统可以整合高度多样化的数据,直观地向飞行员展示战场态势和飞行态势,大幅度降低飞行员获取信息的压力,提高飞行员的飞行效率。如果配合头盔瞄准具,其效率要高出不少。
F-35的座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图片分辨率显示,歼-16的座舱看不清是中杆还是侧杆。与传统的操纵杆中置布局相比,除了可为飞行员提供无障碍的座舱内部视野、更友好的座舱环境和控制效率,弹射时也更加安全,侧杆操纵还有的优势是弹射座椅可以更加向后倾斜,从而提高和延长了飞行员抗高过载的能力。当然,侧杆操作不能换手,反馈设计也比较困难,存在着交叉耦合(Cross Coupling) 问题影响控制精度。主流上一般认为歼-16继承了苏-30MKK的飞控系统,无法使用侧杆,但是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高清晰度照片才能进一步确认。
苏-30MKK座舱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