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战斗力究竟如何?看到这个细节 军迷都放心了

军迷圈官微
文|利刃军事
近日,中国空军的歼-16战斗机再一次地登上央视荧幕,向观众展现了“桶滚”和编队飞行训练等飞行科目。
这当然不是歼-16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上公开露面,但这一次“飞起来”的歼-16机群却通通身着低可见度灰色涂装,往日耀眼的“八一红星”悄然不见,改以白色的细线勾勒。
图为采用了低可见度涂装的歼-16。黑色机号上方便是白色空军徽。
据公开资料分析,这些歼-16可能属于通称“雾都雄鹰”的西部战区空军某旅所拥有。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新年度实战化训练拉开帷幕”的号角声中,“雾都雄鹰”的J-16战机才刚在中国空军网站的公开报道上露过面,而此时这些飞机还依旧采用传统的“上黑下白红徽黄号”涂装。
图为“新年开训”报道中露面的歼-16战斗机。红黄色的机号和机徽显得非常突兀。
在早期螺旋桨动力飞机的空战和防空战当中,鲜明的机徽作为识别标识是必要的,因为稍纵即逝的飞机很难在人的肉眼和脑海中留下完整的印象,将友军和敌军飞机混淆的可笑事故常有发生。
因此,在早期飞机的机身、翼面上下和尾翼左右部分,都常常涂抹有颜色艳丽对比鲜明的机徽和机号,强烈的对比色能弥补人肉眼的性能不足,识别失误和误击友军的概率也就大为降低。
图为涂成红头红尾铝原色的米格-15战斗机,
而到了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时期,战斗机之间的的空中敌我识别依旧靠涂抹标识的 “老办法”,因为F-86和米格-15这对冤家实在是过于相像,而当时也确实没有能解决敌我空中识别的技术手段。
不过,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基于无线电发送/应答的自动敌我识别系统在60年代开始普及,也就是军迷们口中的“IFF”,从此飞行员在交战之前只需要多加一段确认敌我信息的工序,再也不用费心费力地瞪着眼睛识别敌军飞机的型号和特征了。
图为美军F-4系列战斗机的“越南”系列迷彩涂装。
从这个时期开始,战机的涂装就开始向着隐蔽自身的方向转变。适逢越南战争打得正酣,美军的各款飞机便就地漆上白底迷彩顶的混合涂装。
但事实证明,这种迷彩涂装的局限性和隐蔽性都不太符合预期,譬如在水域或海上的效果就较为不佳。因此,美国空军得出结论:空军的飞机还是需要一种适应性强,能在大部分预想作战地带和天气条件下都取得不错效果的涂装。
图为F-15系列战斗机的“三国演义”,远处为航空自卫队F-15J,中为美国空军F-15C,近距离为韩国空军F-15K。从涂装的靓丽程度可以看出这三个国家的空军对于“实战”的定位和态度。
在这里,笔者想提起一个很值得评论的例子,就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装备的歼-8II系列战斗机。在数年之前,歼-8系列战机的涂装可谓是无比显眼:铝白色的机身,绿色的机头,红色的机徽和机号……毫无疑问,这种涂装的战机在战场上就是一块吸引眼球的磁铁,而在战场上吸引敌人的眼球和注意力那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图为停放在中航某厂内的歼-8III纪念碑。红白绿三色的鲜明对比度不言而喻。
当然,“机徽必须要红”是特殊时代的特殊要求,并非出于战斗力最大化考虑。好在这一状况并没有持续至今:目前已经有充足的证据显示,中国空军新服役的歼-20、运-20和教练-10等新服役的战机都采用了低可见度对比度的机号和机徽,毕竟只有打赢实战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利刃)
尊重内容,从尊重作者开始,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