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日本很无奈:火箭明明比中国先进 就是造不出洲际导弹

军迷圈

关注

文|武器正能量

近日,日本鹿儿岛内之浦发射场成功发射了一枚固体燃料火箭,将570千克重的高性能小型雷达卫星“ASNARO-2”送上了505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

同时,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也公布了这枚固体燃料火箭“Epsilon-3”的技术细节——它全长约为26米,直径2.6米,全重达95.7吨,能将1500千克的载荷送上低轨道。

图为摄影爱好者使用延时技术拍下的“Epsilon-3”升空场面。众所周知,运载火箭技术作为民用航天的基础,是名正言顺的民用技术。

但很矛盾的是,能将卫星送上外层空间的民用运载火箭,其本质上也可以是一枚能将战斗部送到敌人头顶的弹道导弹——苏联在1961年将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完成人类首次载人航天时所用的“东方号”火箭,其本质上就是R-7弹道导弹。

这一点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奠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长征2号火箭系列,其基础型长征-2A就源自于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二者不是“技术相通”的问题,而根本就是一回事。

图为中国长征2号C型运载火箭。以长征2号A为例,其原型东风-5能将3900千克的弹头送到12000千米外,而执行航天任务时则能将2500千克的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相比之下,日本新发射的固体燃料火箭“Epsilon-3”也拥有将1500千克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的能力,换算下来,“Epsilon-3”是否也能算是一款射程达到,甚至超过一万公里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

为此,有外国专家也称“日本只需要不到一年,把卫星换成弹头,就可以把‘Epsilon-3’这样的火箭改装成洲际弹道导弹……”真的是这样吗?

图为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刊载的日本运载火箭对比图。左侧的灰黑色火箭是前文提过的,将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的苏联R-7型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而即便是已经退役的H-2A型运载火箭,其近地轨道投送能力也达到了12吨的水平,几乎是长征2号A的五倍。

至于成熟程度,H-2A运载火箭丝毫不逊于长征2号系列——在共计37次发射中,36次取得了成功,仅有一次失败。

而现役的H-2B火箭则更为先进,近地轨道投送能力达到了19吨——在世界现役的火箭当中,这一数字也不能算低了,须知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长征2号F,其近地轨道投送能力也仅仅只有8.4吨。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早就有这么多运载能力较“Epsilon-3”更强的火箭,日本的弹道导弹能力究竟几何?为什么一直不见日本开发真正的弹道导弹?

图为俄罗斯弹道导弹RSM-56(布拉瓦)发射后的路径图。和运载火箭不同,弹道导弹的载荷,也就是弹头,最终是要从大气层外的外层空间再度进入大气层,最终以极高的速度(通常为十几到几十倍音速)划过大气层,在近地高度引爆的。

而这个从外层空间回到地球表面的过程,有个专有名词叫“再入”。而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弹道导弹的弹头不仅需要在高速稳定运行,还要承受8000-10000摄氏度的高温!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金属都无法长时间稳定存在,就连防热金属都会直接挥发。

图为“民兵”洲际弹道导弹的再入段。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提出的最新方案是使用了尼龙酚醛材质为基础的耐热底部涂层,而中国则是使用碳纤材料作为牺牲段,以降低再入弹头表面的温度。当然,包括耐热技术和弹头稳定控制技术在内,这些与弹道导弹有关的技术都是大国秘而不宣的最高机密,其难度要数倍于将载荷送上外层空间的运载火箭。

综上所述,所谓日本能轻易将运载火箭改造为弹道导弹的说辞,实际上并不成立。(利刃评论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