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中国第二种舰载战斗机全面曝光:机载雷达比歼20都先进

军迷圈

关注

文|战略吐槽秀

最近,一篇讲述中航雷达所的新闻引起了媒体高度关注,据该新闻报道称,”航空工业雷达所总工程师吴良斌凭借高超技术手段,实现“虎口拔牙”,一举拓展了雷达所的承研市场,为赢得型号竞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受住了军方组织的鉴定试飞、鉴定试验等对比考核。最终以多项优势和平均分全面领先竞争对手的良好成绩取得竞争择优胜利,成功打入竞争对手的传统领域,取得了率先批产订货、率先技术鉴定等标志性成果,更激发了雷达所在关键产品竞争决胜的斗志,为雷达所后续多型产品竞标获胜、争取更多订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段话中多次出现的神秘竞标型号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雷达拿下竞争胜利呢?有事什么竞标项目正在竞标呢?让我们看下去。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综合外媒报道,我国空军三代机战斗机的雷达一直被十四所(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所垄断,无论是歼-10A战斗机装备的14XX雷达,还是歼-11B战斗机装备的14XX脉冲多普勒机械扫描雷达,中国空军的歼-20A战斗机装备的某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中国海军的歼-15舰载战斗机装备1XXX型雷达,甚至二代机歼-8F的最新改型雷达都被十四所一手拿下,而作为航空工业的专业雷达研究单位近年来“成绩单”有点不尽人意,除了拿下歼击轰炸机——歼轰-7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订单,暂时一无所获,但雷达所的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但雷达所并不气馁,据相关媒体公开报道显示,作为中国空军最重要的三代机改进型项目——歼-16战机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竞标中,中航雷达所一举击败十四所某竞标型号,上面的文章中所谓“批产型号”应该指的就是歼-16战斗机选配的某型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而且中航雷达所拿下歼16战机的雷达应该说实至名归,因为他有一项“独门绝技”。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近些年来,随着各国航空力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战机被研发出来。为了争夺制空权,人们对战斗机的作战性能,特别是远程探测和远程打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发现敌对目标时,为了实现战斗机攻击导弹发射后不管的能力,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需要较大幅度的改善,近年来,机载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一种火控雷达,其目标追踪/搜索能力、高分辨率、强电子干扰和高数据通信能力等优势,远远超过了传统机械扫描体制的雷达。国外先进战斗机都已经实现有源相控阵雷达化,如美军F-22A战斗机装备的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F-35A战斗机装备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F-15C战斗机装备的AN/APG-63(V)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F/A-18E/F战斗机装备的AN/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等等,中国战斗机也正在逐步实现有源相控阵雷达逐步装机,例如歼-20战机、歼-11D型战机、歼-16战机、歼-16D电子战飞机和歼-10C战机等等。

据了解,雷达所拿下歼-16战斗机的主火控雷达竞标靠的是其强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再加上其中国国内最雄厚的SAR雷达技术,也就是对地面、对海上目标的探测能力在国内最强大,据悉,这种装备歼-16战机的新型雷达除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外,对地面和海面目标的处理能力也排名第一,特别是由于非均匀地形地貌(如山区、陆海交界等) 、高海情海杂波、地海多径干扰、大型人造建筑物等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普通雷达的探测能力被极大压缩,复杂地理环境对机载雷达和导引头探测的影响包括:杂波回波增强导致目标检测能力下降、也就是看不到目标,杂波边界区域虚警率增加、非均匀回波导致检测时统计样本减少、多径干扰导致检测不稳定等,不过这些问题都被中航雷达所一次性解决了。

军事专家告诉记者,毕竟歼-16战斗机强调空地双优(空战能力的同时兼顾对地攻击能力),而雷达所的优势就是雷达SAR对地观测,并且在强调对地打击的歼轰-7A雷达中得到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据悉,吴良斌总工还出版了一本SAR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的专著,而中国空军除了苏-30MMK战机之外,歼-11B,歼-20战机并不强调对地打击,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更为重要的是,吴良斌总工的新闻配图中还出现了一个飞机模型,该模型机头有个鲨鱼口,机翼折叠满载导弹,垂直尾翼清晰的印着大家熟悉的飞鲨图片,这就让人好奇了,吴良斌总工完全可以拿歼-16战斗机的模型来配图,他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信息,毕竟歼-15的雷达是十四所研制的。

而在最近的十四所相关新闻中也显示,他们对海面的干扰已以及识别海上舰船目标以及海陆交界地区进行了多次攻关,可以看出对地对海不是那么好解决的,所以这个模型很可能是某歼-15舰载战斗机的全新型号。据悉,这将是歼-15“飞鲨”改型战机(可能被称为歼-15B战斗机)装备的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其性能甚至可能超过歼-20等国内第三代有源相控阵雷达,而竞标获胜的单位可能正是中航雷达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