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原来坦克也有“天窗”,紧急逃生时可以使用!

军迷圈

关注

文|火器营

在军队的诸多装备中为了保护士兵,常常都有着一些特殊的逃生装置,例如飞机有弹射座椅,潜艇有救援舱,坦克有逃生门,而这其中坦克的逃生门称得上是位置最隐蔽的逃生装置了。

坦克逃生门一般位于坦克底部,多呈矩形。坦克在战时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底朝天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如果坦克出入口只分布在上部的话,坦克乘员在战场环境下被困坦克内部无异于死路一条,成为待宰的羔羊,为此必须在坦克内部留有一个应急逃生出口以保留有生力量。一般而言坦克的逃生门位于坦克底部,使用时启用爆炸螺栓即可打开。然而并不是所有坦克逃生门的位置都在坦克底部,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的逃生门便位于坦克后部。

逃生门的设计挽救了大量坦克乘员的生命,二战中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即在底部装有一扇逃生门,在被击中炮塔、导致炮塔部位出入口失效或者翻车时,“谢尔曼”坦克的乘员们便可打开坦克底部的逃生门,这在面对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设置在底部的逃生门也使得坦克乘员在逃生时可免于敌方猛烈的火力攻击,在电影《狂怒》中主人公驾驶的“谢尔曼”坦克由于履带被击毁,加之德军猛烈的火力,从炮塔钻出去只有被打成马蜂窝下场,唯

有通过底部逃生门脱离坦克、把坦克当作掩体才可能有一丝生还的可能。

不过逃生门也不是万能的,一旦坦克落入水中只需30厘米的水深,强大的水压就能让人打不开逃生门,此外部分坦克的逃生门较难打开,例如苏联的T-64,一旦坦克内部起火短时间打不开逃生门极易导致乘员窒息亦或是中毒死亡。

我国的坦克逃生门技术是通过苏联的T-54坦克引入的,当时中国坦克的逃生门普遍比较狭小,且打开方式为从里向上,车毁时人员逃生需向上拉起,这样会导致反应比较慢,应急逃生能力不强。后来我国技术人员将此技术完善后将打开方式改为靠重力向下打开,大大加快了逃生速度,有效地提高了人员在遇险时的生存能力。

逃生门虽然在坦克上并不起眼,但它对挽救坦克乘员、保持有生力量却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没有它,坦克内的战士将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脱离危险环境。

本文由火器营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