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畅销战机:研发团队高瞻远瞩 坚决拒绝美国发动机

军迷圈
文|利刃军事
不久前三代航发人汇聚一堂:曝出发动机一旦选他国 安上就难替换
近日,由航空工业出版社、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联合主办的“苏联/俄罗斯/乌克兰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启示”主题交流会于12月10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与会的有很多航发和航空领域的老前辈,老专家,也有不少未来的航空从业人员,新一代航空专业的学生及爱好者,中国的一代代航发人正是在老一辈航发人谆谆教导下,由爱好走上了从事相关研究的道路。
与会专家谈到中国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在飞机研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发方面,小发是教练机至关重要的动力,中国的教练机的腾飞,其中一个起点就是K8教练机,其动力的核心机属于GT15G系列,15是核心机的换算流量在15公斤/秒,G代表改型,应该说这款核心机包含的范畴中就包括我国以15公斤流量全新核心机研制的小涵道加力涡扇发动机岷山和大涵道涡扇发动机岷江发动机,而K8的起点之初就是选用美国盖瑞特公司(后并入霍尼韦尔公司)的TFE731小涵道无加力发动机,该款发动机据傅前哨老师所言,应该是列装了意大利的一款中级教练机,著名军事专家傅前哨阐述个人观点:
乌克兰与我国主要在小型发动机建立合作。我国过去的发动机产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谱系,缺轻少重,发动机严重滞后。在研发教练机时,问题突出。1986年,针对全空军范围内进行了大讨论,结果是要研发一款先进的中型教练机。南昌启动研发,有军方起头开展发动机合作谈判,当时有三种方案。
第一是GT15G,一个小型的国产发动机,意大利用此研发了一款中型教练机;第二是TIP731,推动力大,涡扇,具备电调属性,能有效填补我国电调的空白,是关注的点之一;第三G85,较为落后,T38机型使用。最终选定第二项方案,TIP731。然而一段时间美国虽极力推荐,却暗藏后续研发的多重隐患,即只要选择了美国,装上去以后就无法更换,终生都是美国的用户。而中国没有新型国产化发动机,只能找合作伙伴。最终找到谁呢?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独立。两国合作,选用的是AI25。在此基础上,引进技术生产出了涡扇11,此时空军才采购了教练8,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练机体系。教练8是国产化的,按我的说法,应该是K8的降级版,然而K8的当然动力装置依然是AI25。空军的使用部门对K8本身的定位模糊不清,源于当时航校只有两款机型,初教机款及高教机款,当然这种配置方式本身属于教练机的种类来设定的。结果把教练8配到高教集团,跨度太大,效果不佳,只能着手研发新型的高级教练机,即后期的教练9与L15。
其中,教9是拿前机整改的,而L15从整体的性能看应该是相当先进的,它采用了三轴单干操纵系统,又是整身工作体,整个是按传感金设计的。动力这回选用的是AI222。2009年我作为空军专家组的成员之一,这两款教练机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试飞。
首先教练组看看动力装置国产的,虽然是涡喷13,但是运行良好。而L15它的动力装置是进口的,不实现国产化,空军就很难装备,就跟K8和教8的关系一样。但要想装备空军,就必须解决国产的动力装置问题。
与乌克兰的合作关系应运而生。乌克兰引进我们的L15生产线,我们引进其AI222生产线,经过漫长的磨合期,希望能实现最终的效果。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K8在选择美方动力方面受到了限制,即中国使用版本被限制使用TFE731,需要了解的是TFE731只是一款很普通的发动机,在国际上也是在商言商的项目,就这样在国内使用被限制了。这时候,随着冷战的结束,乌克兰的动力供货商出现了,这就是AI-25发动机,该发动机是前华约国家教练机普遍使用的发动机,其捷克版本就是DV-2发动机,装配于著名的L39信天翁教练机上,中国基于AI-25研制了涡扇11发动机,这也是中国2000年前后跨世纪设计定型的新一代涡扇发动机首个型号,之后,中国研制L15猎鹰高教机时候遇到了相似的困难,中国再次向国际招标,当时竞标的有捷克的DV-2S发动机和乌克兰马达西奇集团属下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提供的AI-222-25系列发动机,其中的25代表不加力是2.5吨,乌方也提供了相关的加力方案,最大加力可以达到4.1吨,同时乌方还提供了一款加大推力版,即AI-222-28,它的不加力推力达到了2.8吨,其加力版最大达到了5吨以上加力推力,并可以配套UVT三维全向推力矢量喷管,其偏转角度可以达到20度以上。中国捡了个大宝贝,中乌在发动机领域的合作鲜花开出硕果。
随着俄乌的龃龉,原来一直与俄方合作的马达西奇公司,近年来也开始了与中国方面的直接的合作,合作成果之一就是天骄航空的重庆基地,其除了提供AI-222系列发动机作为合作量产之外,还将提供米26和米46的未来动力D136-2,其功率可以接近9000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涡轴发动机,目前黎阳和中航燃气涡轮院研制的全新核心机的涡轴发动机,其功率也将达到8000千瓦,这也是中国基于动力方面两条腿走路的考虑;这两款发动机在中俄合作的四十吨米46直升机上将采用两台配置,其直升机功重比超过了50吨以上起飞重量的米26直升机,也超过了美国最新研制的CH-53K种马王直升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款直升机的起飞重量是直升机王国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其起飞重量霸据着直升机起飞重量的前三位。而CH53K采用三发配置,其单发功率在5000千瓦左右。
近来又有最新消息显示,天骄航空重庆基地将量产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和安124的动力D-18T的发展型AI-38,而D18T 正是基于两款小功率发动机D36和D136作为核心机燃气发生器的基础上而发展而来的大涵道高推力发动机,而就其发展来看,也验证了高推力大涵道发动机和小推力发动机互为表里的重要性。预计其将和罗罗公司的遄达系列和GE公司的GEnx系列及中国商发正在研制中长江2000系列和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公司的PD35发动机共同竞争中俄合作的CR929 双发大客机(其起飞重量达到了220吨)的动力配置。这几款大涵道发动机的单发推力分别达到了30吨左右。相信随着合作的深入,天骄航空重庆基地,基于中方的强大工业能力及财力和乌克兰方面丰富的经验,将开发出更加先进的航发产品来,中乌航发和航空合作的前景格外令人看好。
最后傅前哨教授寄语现场航发专业同学们:我希望咱们到四十岁的时候,能够成为我们某型发动机的总设计师,我们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就会实现腾飞了。(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