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继续大规模买俄武器吗?万没想到军工进步这么快

军迷圈
文|观察眼
在中国军工近些年的井喷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因素,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价值上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和技术,还聘请了大批俄军事技术专家进行指导,可以说没有俄军工的帮助,中国军工的崛起虽然是必然,但是时间肯定会大大推迟。近两年,中俄军事贸易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包括苏-35战斗机、S-400防空导弹这种俄现役主力装备都向中国敞开了大门,那么未来中俄军事合作又会有什么趋势呢?答案很简单只有四个字:越来越少。
俄智库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中俄军事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虽然中国军工进步很快,甚至在部分领域如无人机技术上远超俄罗斯,但俄军工技术依然有一定优势,集中在航空发动机、核潜艇、防空导弹等领域,领先大约20到30年时间,但考虑到中方有着持续不断的大量投资和科研力量,有可能在十年之后该优势就将大大缩水甚至消失。俄专家建议,中俄应进一步进行高层次的军事技术合作,包括但不局限于航空、船舶等领域,在太空探索和新概念武器领域也应发挥互补优势。
事实上,俄方对华武器出口经历过两次高潮,首先是苏联解体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从俄购买了苏-27、苏-30战机、S-300防空导弹、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常规潜艇等大批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进入21世纪后中俄军贸一度因中方的仿制问题而停滞不前,但今年由于西方与俄关系恶化,特别是乌克兰停止与俄军工合作,中俄军事合作再度密切,突出代表就是俄对华出口级别有大幅提高,像苏-35、S-400这种俄最先进装备都不再“敝帚自珍”。
但俄报告同时指出,目前对华出口武器装备最主要的目的已不是为了获取利润,像中方采购苏-35和S-400的价格都要比其他国家要低得多,而且技术上限制也非常少,这一方面是中俄互信不断加深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在俄军工出口的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从单纯的买家转变为“广告”,以上面提到的苏-35和S-400为例,中国都是首个用户,在此之后迅速吸引了大批之前抱有疑虑的国家,从这点来看,俄获得的利益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