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的运20如何?即运坦克又能改加油机 咋光提发动机?

军迷圈
文|麦田军事观察
本世纪初,俄方在伊尔76采购合同上,刁难中国,结果倒逼中国迅速实现突破,完成了运20型大型运输机,这让谁也无法否认,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取得巨大的技术进步。
运20原型机
今天有人依然谈论:中国自主研发的运20如何?奇怪的是,这类言论,一直有意回避谈运20的能力,不说它即能运坦克,60吨以上的载重能力,足以运送我军任何一款坦克,又能改装为空中加油机的大型运输机,咋光提运20的发动机问题?反反复复的强调发动机,运20就是发动机吗?
如今头号难题,不是什么发动机,而是:产能,如今产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不仅要造出来,而且还要造的数量足够多!目前问题最大的也许就是运20的生产问题,我军对大型运输机需求大,此前已进口了一批二手的伊尔76以弥补数量不足,如今俄罗斯依然想向中国推销新型伊尔76,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的运20产量有限。
运20
如今负责运20生产的西飞集团正在“加班加点”努力中,以前人们对其生产能力多有怀疑,如今看来,情况远比想象的好,在运20服役一年之后,至少在照片中发现量产的5号机,实际交付更多,人们由此乐观的认为,运20在投产的第一年生产至少6架,目前的产量可能达到每月1架。
也许有人感觉,1个月才造1架,太少了,其实不少了。运20属于大型运输机,其空重约为140架,与歼11相比重至少8倍,生产一架运20,相当于生产4架左右的歼11。目前俄罗斯伊尔76的产量也是每月一架,美国的C17生产线停产前,每年也是十几架的产量。
运20下线了,庆祝一下
中国的运20仅仅只是刚刚投产,花费1年多点时间,让整个生产线运转起来,实现月产一架的水平不低了,同时不影响运20后继改型开发,以及其它型号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我军几乎对所有型号都有不小的需求,仅西飞来说,除了运20,还有轰6K,以及运9、歼轰7系列的生产。
西飞早已预期到巨大的需求,早已为提升产量进行努力,尤其是脉动生产线的建立--最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西方首先采用,效果明显,我们首先为歼轰7的生产建立脉动生产线,取得了相当的积累之后,又将应用于运9的生产线,将年产量提高到30架以上。
运20下线了,庆祝一下
如今运20的生产线也应用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更加进一步提升的机会。现在运20的量产能力让国人彻底挺直腰杆了,从而保证我军对运输机与特种机平台的需求。这对俄罗斯才是真正的坏消息,中国根本不需要再考虑引进伊尔76的问题了!
目前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运20的生产中已开始使用国产发动机--涡扇18型,这为进一步增产提供了方便。俄式发动机的供应确实是有保证的,但是其引进的周期较长,难以实现与生产的同步,如今有了国产发动机,那么增产的问题就解决了!
运20的原型机换涂装
中国对大型运输机的需求很大,运20至少要200架才能保证基本的需求,如果考虑到加油机、预警机等各类特种战机的需要,那么实际需求更大。运20的年产量达到30架以上才能解决问题,任务依然巨大,我们要更加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