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解放军的“洞幺洞拐”数字军语,其诞生有大用途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情解析

自从电报这一发明问世之后,就因其快速隐蔽传递信息的特点,被大量用于军事情报和指令的传达中。而其之所以能够担此重任,就在于独特的电报密码系统。出于保密的需求,各个国家在首发电报时,都会用一套密码进行加密,破译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内容。而各国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都研发出了适用于自身的特色密码。

(国际通用摩尔斯电码表)

早在二战期间,各参战国为了情报保密,发明了独特的电码系统,美国就曾用印第安的土著的纳瓦霍语言作为蓝本设计密码,在太平洋战争中使用,而因为这种密码只有当地的纳瓦霍土著才能识别,所以后世把战争中加入军方的印第安电报员称作:“风语者”他们一度使日本情报破译人员大伤脑筋。而纵观战争史上种种设计,其中有一种电码却独具特色,因地制宜,那就是我国军队使用的汉字电报码。

(曾经是电报员的印第安老兵)

一般来说,电报码都是以阿拉伯数字组构成的,这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相当方便的。但是在我国却成了一个大麻烦,抗战期间,由于招募的士兵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普通话也没有完全普及,所以士兵们都操着浓重的乡音,这给情报收发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在各地方言中,数字读音往往是不同的,比如2这个数字,在许多南方省份士兵的发音中会变成“ai”或者“ni”,一旦出错,就会是相反的意思,这就给电报传递造成了极大不便。

(上世纪我军的电报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民想出了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用不容易混淆的汉字来代替汉字,最终发明了独特的汉字电报码。譬如许多方言中b的读音不易分辨,于是人们便把数字八化为了更容易识别的汉字“怕”,而数字1读音较轻,是所有数字中最容易混淆的,一旦战场上信号兵因此听漏,会造成极为惨重的代价,于是人们便把它化为了汉字中的“幺”,这样就具有了更好的辨识度,士兵因此搞错电报内容的频率也大大降低

汉字电报码使用之后,使我国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电码制度,而这种简单容易记忆的电码也在我国被沿用了数十年之久,直到普通话全面普及的今天,才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它在那个非常岁月里为我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足以使它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