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真以为驳壳枪是神器?一半多是山寨货,打不响是常态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一号机密

图为毛瑟驳壳枪

作为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最高的一款自卫型武器,毛瑟驳壳枪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现实中由于持久的火力和巨大的保有量,驳壳枪成为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日军入侵的一大常用武器。

然而在近年各种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当中,经过“艺术加工”后的驳壳枪却成为观众眼中的“神器”,不仅可以在步枪交战距离一枪击毙鬼子机枪手,还能加装长弹匣变身冲锋枪进行火力压制,几乎变成了一把“万能”武器,现实中的它果真有如此本领吗?

图为毛瑟驳壳枪

事实上,19世纪末就被德国军工厂发明出来的驳壳枪在欧洲战场口碑并不好。战争结束后这种濒临淘汰的武器大量流入东亚等地,但其中唯独中国由于军阀混战等原因急需武器,才得以大量出现在战场。二战爆发后也欧洲仅有少量二三线部队仍然使用驳壳枪,如此落后的武器却在另一边的中国战场上大放异彩,只能说当时国内的兵工厂实在造不出什么好武器。

图为两种版本的驳壳枪

而在影视剧中表现凶猛的自动版驳壳枪实际上也非常的鸡肋,不同于道具枪,现实中射手在使用半自动驳壳枪射击时需要承受巨大后坐力,而且枪口晃动非常严重,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也难免会出现对目标连续几枪全部打空的情况。半自动射击的准度都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射速高达900发/分钟的全自动版本了。

图为使用驳壳枪的中国士兵

除了命中率低下,驳壳枪另一个致命性问题就是生产工艺偏高,不仅零件众多,而且咬合处要处理的相当精密,它的制造过程对于以工艺精湛而闻名的德国军工业都并非易事。而另一方面,复杂的内部结构导致它对保养方面也有着较高的需求,这对于物资紧缺的中国战场是非常不现实的。

因此,在战场上经常出现战士使用驳壳枪射击却打不响的问题,甚至著名英雄杨子荣就是因为驳壳枪枪机故障错失时机而被土匪击中牺牲。

图为汉阳兵工厂制造的驳壳枪

更加糟糕的是国内还制造过许多“山寨”驳壳枪,数量甚至比原版还多。原本在德国精细工艺下都表现平平的驳壳枪在中国兵工厂里被造出来以后就更是一个十足的“烧火棍”了,质量层次不齐,走火,炸膛等问题频发,上战场就成片的卡壳掉链子,让很多战士都吃了亏,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庆幸的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大批美式和苏式手枪流入中国,开始逐步取代驳壳枪的地位。最终在50年代,随着国内对TT-33手枪的成功仿制成果54式手枪的批量装备,驳壳枪基本成为了历史。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