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与日本差距巨大,北洋舰队的失败无可避免
文|怪蜀黍老囧曾
今天是黄海海战爆发的日子,1894年9月17日,中国第一支至少在装备上近代化的海上力量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展开了近代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战败,损失了5艘舰艇和1300余名官兵,而日军则有4艘舰艇重创,近400人伤亡。舰队决战后,北洋舰队丧失了制海权,最终中半年后被围困于威海卫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图
北洋海军艘清朝近代化的缩影,因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北洋海军可以说集中国近代化之大成,一支具有1880年代中期技术水平的舰队曾经堪称“亚洲第一”。因此很多人认为,北洋海军的战败是输在了“腐败”上,但是这个“腐败”其实并不能概括这支舰队的表现,也让人忽视了大量史实。
战后被俘虏的镇远
对于北洋舰队而言,十分致命的因素在于海军技术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技术革命是一次海军的技术飞跃,这场革命海军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几乎新型舰艇都可以对于十年前的老式舰艇形成压倒性优势。然而,没有技术基础、没有高等教育的清廷根本意识不到这场重要革命的意义,北洋海军中1888年成军后就再无足够的拨款能够实质性的技术提升,比较大的动作就是增加了速射炮而已。对于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私产的士大夫们,以及为了展示和巩固权威而投入巨资修造颐和园的慈禧而言,海军只要建成并存在就可以,技术革命是什么,不存在的。
定远
但是日本中明治维新后可以更高效和彻底地动员社会,以清帝国不敢想像的程度汲取社会资源。比如近代税收体系、民众捐款等等。而清帝国除了海关,只能非常低效地吸纳产出有限的农业税收。同时,日本政治精英之间形成了关于扩张的高度共识,在元老派地领导下目标明确可以形成合力。而洋务派却无处不在地受到制衡,近代部门的地位只能与处于整个政治体系的边缘,根本无法成为核心。李鸿章和翁同龢之间的关系就是最为典型的写照。日本帝国还控制了地方,央地关系也比较明确。清帝国在太平天国后日益倚重地方大员,反而部分地分散了帝国的力量。
战争过程
当时的漫画,小日本把大中国打翻在地
日本海军则是一支可以代表1894年世界主流技术水准的舰队,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均为1890年代的新舰,航速快、吨位大,防护好于北洋舰队的巡洋舰、强调速射火力。同时,日本海军已经采用了能够发挥火力的纵队战术,面对北洋舰队的横队可以轻松倾泻火力。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艇航速缓慢,巡洋舰的装甲已显不足,仍然适用于1880年代的横队战术,唯一有优势的是大口径火炮数量略多。应该看到,北洋舰队的战争准备非常不充裕,劣质煤和实心弹就是最主要的问题,这样,北洋海军除了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外唯一的火炮口径优势也丧失了意义,而劣质煤又让北洋海军早早暴露了目标。
吉野舰就对北洋海军大部分舰艇有压倒性优势
应该看到,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除了方伯谦之流外,大部分官兵表现出十分英勇和顽强的作战风格,特别是邓世昌的致远舰,直接成为了中国海军一直以来的精神象征。在硬指标上,北洋舰队官兵在远比日军恶劣的环境下表现出了较好的配合效率,命中率高出日军一筹。然而,技术鸿沟之大已然不是人的努力所能填补,如果翻阅相关历史材料,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北洋海军官兵在作战中面临的绝望。
北洋海军官兵表现其实不错
被俘的清军
当然,甲午战争的决定性环节其实是陆战,而清军的表现要远比海军同僚不堪。 只是北洋海军是一代中国人近代化的象征,也是所有近代化希望的寄托。北洋海军的覆灭让一代中国人的近代化理想破灭,不过也正因为北洋舰队的战败和甲午战争的战败,真正把中国精英打醒,这让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一页。
被俘后在日本联合舰队服役的镇远
日本陆军当时已经基本完成近代化
本文由军迷圈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