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这个诞生于日本的轰炸机又露面了!作战半径让美军胆寒!

军迷圈

关注

文|米尔军事网

前一阵子,一架全身黄皮的新轰-6K飞机现身陕西阎良试飞基地,引发了众多网友们的热烈关注。

与之前到阎良进行入役前最后试飞的轰-6K不同的是,机头上的空中加油管隐约可见,很明显,这架新的黄皮轰-6是具备空中受油能力的全新型号。

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啥有效的手段去对敌方进行有效的远距离打击,因此也就有了轰-6K的出现。

轰-6K是以老式的轰-6为基础进行深度改进出来的新灰机,研制的初衷是因为仿制自俄制图-16的轰-6灰机太老了,毛病也实在是太多:腿短(最大航程只有不足6000km、作战半径2500km)、力气小(载弹量只有3吨)、近视眼(航电系统太落后,探测距离近)。

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也没有突破性能的限制,轰-6K的最大作战半径也不过是增加到了接近3500km。毕竟基础在那里摆着,如果不对主要机体结构进行大改动,性能的提升幅度终究是有限的。

于是,有的人就会认为轰-6K的研制是没有价值的。

恰恰相反!经过深度改进的轰-6K可以装备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东风-10A陆基巡航导弹的空射型),这成为中国空军进行远程打击的最主要手段。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有效射程在1500km以上,加上轰-6K本身就有接近3500km的作战半径,整个亚洲,包括第二岛链的美军最主要基地——关岛,均在打击范围之内!

以前被追着打而毫无还手之力的我们,终于开始从地上站了起来!

虽然轰-6K还算不得一流的轰炸机,但在加装空中加油管之后,经过空中加油作战半径也可以顺势延伸到4500km左右,中国的空中作战区域就可以覆盖更加广阔的面积,也为保护国家安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而作为中国杰出的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轰-6正是在他的指导下研究设计完成的。

在20世纪50年代,美苏先后研制了战后第一代战略轰炸机:B-52与图-95,原本作为应急产品的图-16,苏军自然就看不上了。对于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近乎于零,虽然图-16已经落后,但我们能买到就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制造共和国自己的轰炸机,马凤山等人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被派往苏联喀山的图-16飞机生产厂考察飞机强度计算及静力试验情况学习。

在苏学习期间,苏联航空专家讲课时一再强调,课堂上讲的资料不用记,之后这些讲课的资料会全部发往中国,然后几乎所有同志都老老实实地认真听课,也没有人记录,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马凤山。

他用一本苏联生产的软皮学生练习本记录了苏联老师讲的大量有关图-16飞机的总体设计、强度、试飞等等关键信息与数据。当然咯,那时候也不能怪其他的学员脑筋不灵活,毕竟那时候的中国人太实诚了,对老大哥的话那是一百个信。

事实证明,多个心眼没啥坏处。听课的人回国之后左等右等,苏联老师答应的资料就是没来,最后没辙了,通过外交系统提出交涉,苏方答复这些资料是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编写的,不是工厂生产资料,不属于图-16飞机合同中该提供的生产资料。当时有点“傻乎乎”的中国科研人员全都傻眼了,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老大哥给套路了。

这时候大家就傻眼了,苏联不提供有关结构静力试验、试飞实验、日常生产的一大堆技术文件,那就只能自己补出来,但当时就马凤山一个人记录了相关信息。于是乎,那本“马凤山笔记”被送到西飞。刚开始,只得到了笔记本,没得到人。

但随着仿制工作的进行,接着上级指示:“任务必须完成,有什么条件可以提”。——借着这句话,西飞顺腿搓绳,及时地提出了向哈飞请调马凤山,理由是一个笔记本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人来了作用就更大了。

紧接着,“人狠话不多”的马凤山就这么被调到了西飞,担任172厂设计科长兼603设计所副所长。

在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研究后,1968年12月24日,轰-6首飞了!

为什么轰-6的仿制那么重要?因为作为核弹载机,轰-6要承担起中国战略核威慑的重任!

自从轰-6面世之后,马老爷子就与大飞机干上了,先后主持了运-8、运-10的研发。仿制自安-12的运-8还算成功,毕竟是为军方服务的;至于后者,作为民用的干线客机,就没那么好运了。1970年,上海开始搞大飞机,马凤山像从哈飞被调到西飞一样,又义无返顾地去了上飞。

马老爷子初衷是一样的:只要是搞大飞机,去哪里都可以。

轰-6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筚路蓝缕、艰难前行的缩影。轰-6虽然已经落后了,但对中国空军仍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没有马凤山带领技术团队成功仿制轰-6,也就没有后来的西飞与运-20了,更没有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轰-20了。同样,也没有了后来的国产干线客机最初探索之作运-10与现在的C-919了。

回首今日,我们已经拥有了轰6甲、乙、丙、丁到后来的I、F、H、M、G等型号,虽然外表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内在(航电、武器、雷达、动力)的改动已经是天翻地覆了,甚至图-16的设计者:图波列夫设计局也无法识别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现在,靠的就是这一代无私奉献的设计师们,和一股子不服输的气!

毫无疑问,在当下中国设计师们的研究下,中国的新一代轰炸机,必将成为除B-2外的又一款第三代轰炸机。

当然,我们在远轰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短时间能赶超美俄的,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永不放弃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传承老一辈研究人员的精神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