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突飞猛进,但其实预算并不算多,不到美国1/35

军迷圈官微
文|军情联盟
航天工程是人类扩张认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引领技术发展的重要来源。尽管航天事业目前仍然显得比较稚嫩,但航天对于人类的技术进步以及对地球的控制仍然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帮助。我们的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很多可以在航天工程上找到最早的应用源头,而各类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活动则帮助人类及时预报了天气、分析气候、探查地球资源、导航定位、即时通讯等。而目前看不到直接收益的深空探测,事实上将帮助我们在更遥远的未来获得更为广泛的资源。

因此,各个主要大国都积极投身于航天工程中。比如美国在“阿波罗计划”最为鼎盛的时期内,花在NASA上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联邦财政预算的4.41%。当然,随着冷战结束,航天领域的发展并不如冷战时期那样受到极大的关注,常常不如军费、福利那么庞大,但航天工程因为自身的独特价值而始终处于前沿研究领域,在主要国家的预算中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并不晚,而基础也并不薄弱。作为世界上GDP第二的国家,中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资源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航天工作。不过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对于中国航天工程的预算几乎都是统一的口径,即一年约20亿美元,另外有公开报道称,从1992年到2011年总花费约350亿人民币。乍一听不小,但事实上横向对比美国NASA,这一开支规模并不高。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19年时的财政预算为193.755亿美元,而这一数字仅仅是NASA的,如果考虑到美国国防部和一些其他大型机构企业的航天相关领域的投资,NASA预算可能只有约1/4左右。换言之,美国一年花费在航天事业上的各种资金可能高达700-800亿美元,而中国航天工程的直接花费只有这一数字的1/35到1/40。

当然,美国作为可以整合全球资源的超级大国,其预算规模远高于其他国家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中国要强行达到这一水平,不仅无力承担这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苏联那样国家被相关利益集团绑架导致供养无数吞金巨兽的可怕局面。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比如日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2017年年度的预算约为17.1亿美元,2010年时则有达到24.6亿美元。欧洲航天局则在2019年度批准了144亿欧元的5年预算,年均大约为30亿美元的水平。应该说中国航天工程的预算与欧洲、日本大致处于同一水准,不过很显然,这一预算规模并不足够支持更大范围内参与太空探索工程。
当然,美国可以投入那么大规模的资金是因为其超级大国的地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大规模投入背后是新自由主义秩序下面弱化国家公共服务、提高经济效率后实现的资源整合和再分配的结果,不论是NASA还是近年来快速崛起的SpaceX,都是这样。这背后有着新自由主义强大的整合效能,而其代价,就是我们看见的贫富差距、民粹主义抬头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条件,未来是否会有也很难预料。
而航天工程的投入相对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机构较为分散。美国的航空航天部门除了新出现的私营企业外都归于NASA管理,而包括SpaceX这类公司与NASA关系也很深。而中国涉及航天工业的部门很多,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工信部国防科工局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等机构,国家航天局并不是统辖机构。多部门缺乏统一的格局有点类似于海警局成立之前的“五龙治水”,整体上看并不利于整体发挥效率。

因为从很多相关人员的吐槽来看,中国航天事业的相关部门和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没那么高。虽然事实上所有大型企业也都有官僚化的问题,但相对而言留不住人则是实打实的。比如,按照公开报道的说法,负责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研发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3岁,而中国航天工程启动距今已有近60年,这说明人才仍然有断档。航天工程的研发一般硕士起步,是个对受教育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而一般博士毕业都要30岁左右,投身实际工作再积累经验一般都需要35岁以上。而平均年龄不足反映出的是中生代骨干人员流失严重,在个人待遇无法与市场上的企业相比时,这点并不难理解。

航天工程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领域,其实相对于其他领域更容易吸引社会关注,本身极富魅力。因此,如果航天系统能够摸索出一套更有效率的模式,并且进一步实现与市场、社会的连接,那么中国航天的带动效应将会更为明显,其潜力会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