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里根号航母重返大洋 从战斧到标准导弹 美国海军超前全面升级武备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闻速递

实施海上机动的“里根”号航母

在美国海军的“罗斯福”号(CVN-71)航母因染疫而停留关岛基地后,部署于日本横须贺军港的“里根”号(CVN-76)、停靠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基地准备出海开赴太平洋的“尼米兹”号(CVN-68),以及在基地维修的“卡尔·文森”号(CVN-70)航母,一度也同样出现“数量不明”的舰上感染。一般认为美军受全球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有效运用航母战斗群战力,还有观点称美国在印太地区暂时出现了缺乏航母前沿部署的战略真空。

但目前“里根”号航母已完成大修,正在加紧试航。其所配属的舰载机飞行联队从 5月14日起 ,将在硫磺岛开展航母降落练习,海军飞行员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找到感觉,重新取回着舰资格,才能重返“里根”号执行任务。

“里根”号于 5月4日 离开横须贺母港作海上试航后,但并非所有舰员都已就位,仍有一些水手在隔离,以防止航母上爆发新冠病毒。

另一批舰员则是航空队飞行员,他们已经很久没有驾驶战机在航母上起降了,而降落航母是军队中公认最困难的飞行工作,被形容成“要精准的将飞机降落在邮票大小的空间。”于是,舰载机飞行员在返回航母之前,必须事先经过着舰资格测试,他们的练习地点是在硫磺岛。

略知太平洋战争历史的朋友,都必然听说过硫磺岛, 1945年2月19日 -3月26日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有25,000多名美日两国士兵丧生。

二战后很长时间,硫磺岛都是美国的托管地,直到1970年,华盛顿才将硫磺岛的主权交还给日本,但是仍然以租用方式,使用岛上设施,主要就是做为航母飞行员的着舰练习场。硫磺岛上的小型机场,有一部分设计成航空母舰的着舰区。

“里根”号的飞行员将在硫磺岛练习到 6月10日 ,直到取得着舰资格后,才会陆续回到航母。尽管大多数飞行员在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练习后,都能找回身手,但如果有飞行员真的没通过着舰资格,那他的海军飞行员生涯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硫磺岛实在离日本本土太遥远,练习很不方便,美军第七舰队打算租用九州南部外海的马毛岛,将其开辟成新的练习场。

“里根”号航母与驱逐舰同行

现在撇开航母不谈,其实美国海早在五年前,就已针对现有水面战力过度依靠航母战斗群的问题,进行了战术战法和装备上的重大修改。

为了扭转过度仰赖航母战力的局面,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部于2015年开始实施相关模拟想定及兵棋推演,其目的在于尽速提升水面舰队的打击战力。依据检讨报告,水面部队司令部认为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大力加强现有水面舰队的制海打击能力。

为此,美国海军广植战力,以迫使潜在的对手国家分散防御兵力。在美军看来,提升其它水面舰船的作战能力,相对能够减轻航母战斗群的日常战备勤务负荷。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让假想敌被迫要同时对抗“所有”美军水面战舰,而非像过去那样只需集中精力对抗航母即可。

对敌手而言,原本希望借由对抗航母以削弱美军跨洋制海与武力投射能力,而一旦大多数美军水面战舰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制海战力后,就必须将每艘射程范围内的美军水面舰艇都视为威胁目标,反倒会消耗其有限的反舰作战能量。

这种广植战力的做法对美军来说并不是新鲜事,类似的剧本早在“战斧”(Tomahawk cruise missile,制式型号BGM-109)巡航导弹问世时,就曾使用过。

“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长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次音速巡航飞行的导弹,名字源自印第安战斧。1972年由通用动力公司开始研发,1983年推出服役。“战斧”导弹设计上是一种中到远距离,低空飞行,并且以模块化设计,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雷神和麦道公司都获得过生产合约共同生产。至今已生产不少于四个批次。

冷战期间,美军在主力水面战舰及攻击型导弹核潜艇上都加装“战斧”导弹,借此让前苏联有限的远洋海军作战能量备多力分,并逼迫莫斯科将宝贵的财政资源进一步消耗在海军建设上。由此观之,美军水面部队司令部显然在对抗未来对手时也希望如法炮制。

“巴里”号(DDG-52)驱逐舰向利比亚禁飞区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战斧”巡航导弹参加了海湾战争及其之后美军发动的历次战争。

1991年海湾战争是“战斧”导弹的处女秀,开战前美国有大约900枚BGM -109C 与100枚BGM-109D,另外有60枚潜射型陆攻C型导弹由麦道公司紧急修改,提升内部的燃料携带量,使得攻击潜艇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发射。

美国海军使用包括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及衣阿华级战列舰等13艘水面船舰与至少两艘洛杉矶级核潜艇上发射的“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陆上目标。这些舰艇当时处于波斯湾、红海与地中海等海域,之中大约100枚在第一波攻击机组进入伊拉克领空前,预先打击数个重要目标。第一波发射的52枚导弹中,有51枚击中预定的目标,并将一座电视转播塔炸成两截。在整场冲突当中,美军一共使用了291枚“战斧”导弹攻击各类地面目标,发射成功率是95%,命中率是85%。

许多“战斧”导弹的攻击计划是安排在侦察卫星通过目标区之前的一个小时命中目标,能够透过卫星取得攻击效果的评估资料。假如目标区的天气状况不佳,导致空军无法使用制导武器时,也会改以“战斧”导弹取代有人飞机。

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仍数度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境内的目标。 1993年1月17日 ,美军发射45枚导弹攻击伊拉克位于Zaafaraniyah的核设施,摧毁了大多数建筑。另有一枚导弹在发射过程中无法转入巡航飞行模式而自毁,一枚在巴格达被击落,3枚没有命中目标。1993年6月美国为报复伊拉克企图暗杀已卸任的老布什总统而再度使用22枚导弹,但有3枚未击中目标。

1996年9月,美国海军发射14枚导弹攻击6处目标,第二天再次发射17枚导弹对付4处目标,命中率约90%。

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军动用325枚“战斧”巡航导弹,其中292枚命中预定目标。

1995年,美军对塞尔维亚第一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诺曼底”号巡洋舰(USS Normandy CG-60)一共发射13枚导弹,而这也是第一次使用第三批次、GPS导引的“战斧”。

1999年科索沃冲突发生时,除美国海军外,英国海军的潜艇也发射20枚“战斧”攻击各处目标。26枚“战斧”分别针对18处可移动目标,摧毁或者是损伤10架停在地面的飞机和14具雷达。在78天的冲突中,一共使用了238枚“战斧”,有198枚命中目标,这些目标包办了50%可移动目标及42%的整合防空系统。

美国海军的“菲律宾海”号巡洋舰(USS Philippine Sea ,CG-58)还创下准备与计划任务时间最短非正式记录(101分钟对比于一般需要6小时)。

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打响后,美军战舰从印度洋上发射了“战斧”导弹,直捣藏于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及塔利班阵地。

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期,如同12年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又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战斧”导弹攻击伊拉克各种目标,一举将萨达姆逼到北方的老家提克里特。

2011年3月在“奥德赛黎明”行动中,美军潜艇同样使用了“战斧”导弹对付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军队,企图配合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

美军“阿利·伯克”号导弹驱逐舰

2014年9月22日 ,美国海军派出“阿利·伯克”号(USS Arleigh Burke ,DDG-51)驱逐舰发射“战斧”导弹,攻击盘踞在叙利亚边境的ISIS据点。

2017年4月6日 ,美国为报复叙利亚巴萨尔·阿萨德政权对平民的化武攻击,发射59枚“战斧”导弹攻击阿萨德部队的沙伊拉特空军基地。在攻击被证实后的数小时内,叙利亚和俄国都有不同的命中率评估,稍后由美军公开确认59枚导弹皆完全命中目标。

为尽快提升水面战舰的制海能力,与外界想象相反,美军并没有大肆采购新的反舰导弹,而是以改进久经战阵考验的现役武器为主。其间又以广为列装美军一级战舰的“战斧”巡航飞弹和“标准”导弹为主力。

在Mk-26导弹发射架上的“标准-2”型导弹

“标准”导弹(Standard Missile)是指美国制造的系列舰载导弹,包含RIM-66导弹(SM-1MR/SM-2MR),即“标准 -1” 型中程导弹与“标准 -2” 型中程导弹。它是美国雷神公司等研发的一种舰载中程面对空导弹(SAM),于1967起在美国海军多种船舰上部署。

RIM-67导弹(SM-1ER/SM-2ER),增程型面对空导弹(SAM)。

AGM-78“标准”导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的美军第二代反辐射导弹。

RIM -156A “标准“导弹(SM-2ER),原代号RIM-67E,改进自RIM-67D,为配合垂直发射系统而改进,增程型面对空导弹(SAM)。

RIM-161“标准-3”型导弹从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伊利湖”号发射

RIM-161导弹(SM-3),“标准 -3” 型(雷神公司)是使用于宙斯盾系统(Aegi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的舰载反弹道导弹(Anti-ballistic missile,ABM)。虽然主要是设计用于反弹道导弹用途,但SM-3导弹也可以当作反卫星武器(Anti-satellite weapon)来使用,对抗位于近地轨道近端的敌国卫星。

RGM-165导弹(SM-4 LASM),舰载陆攻型“标准”导弹,由库存的SM-2MR Block2/3改装而来,但计划现已取消。

“约翰·保罗·琼斯”号驱逐舰 (DDG-53)在2014年6月发射一枚RIM-174“标准”远程导弹

RIM-174导弹(SM-6 ERAM),“标准 -6” 型防空、反舰两用导弹(雷神公司),是“标准 -2” 型(SM-2)的升级版。

在“战斧”巡航飞弹方面,美军准备在2021年引进新一代的反舰型“战斧”导弹,让所有一级战舰都具备在 1,000公里 外精准攻击水面目标的能力。

事实上,美国海军早在2016年的测试中,就已证明利用现役指管通情数据链即时对“战斧”巡航导弹提供目标位置更新,就能够有效攻击海上目标。只是考量到将来假想敌的水面作战群(SAG)和航母战斗群(CCG)势必会有由软、硬件构成的高强度反导弹系统防护,光靠数据链传输位置,恐怕难以有效确保“战斧”巡航导弹命中目标。

因此,美军正在发展的反舰改良版将加装复合寻标头和新的导引段,让“战斧”导弹在进入终端弹道或是失去资料链中途更新的情况下,一样能够自行规划航线命中目标。

美国海军还将全力发展“标准-6”型导弹升级版,以充实制海作战需求。它是以区域防空用的“标准-6”型(SM-6)为基准,修改制导软件和弹头,让“标准-6”能直接充当超音速反舰导弹使用。在测试中,“标准-6”导弹能够接受中途更新导引,并自行以寻标头搜获水面移动目标、准确命中水线以上舰体。

由于当年“标准”导弹在设计之初就保留了水面接战能力,并经过实战验证,因而改良“标准-6”型导弹作为反舰导弹运用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一物多用节省成本。而“标准”导弹早就在美军主力战舰上服役多年,与之有关的后勤维护技术和设备也一应具全,并在不同平战状况中展现出优异可靠性,可避免引进全新设备的适应熟悉风险。

“标准-6”型导弹最大射程超过 300公里 ,最高速度可达3.5马赫,与时下主流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性能相较下毫不逊色。“标准”虽然在弹头威力上无法和专用反舰导弹分庭抗礼,但是要让万吨级水面战舰失去作战能力仍游刃有余。

美军的F-35C舰载战斗机

特别是,“标准-6”导弹已经和美国海军的整合火控防空系统(NIFC-CA)完成联合接战能力测试,这代表在以后的战斗中,发射舰甚至都不需要直接搜获目标,便可由自大后方航母起飞的F -35C ,或是从邻近陆战队两栖攻击舰升空的F-35B隐形战机提供目标位置和进行中途导引,让对手的水面舰队防不胜防。

“标准-6”型导弹相容于大多数“标准”型Mk 41垂直发射系统,这使其具有更大的部署弹性。加上有超音速性能加持,在命中率及饱和目标接战能力上更契合制海作战需求。正是因为如此,美国海军已着手全面升级电子战系统,预计将至少让55艘以上的一级战舰,具有发射反舰版“标准-6”的能力。

除了优化现有装备,美军的终极制海能力强化对策,当然是在2019年完成初期战备测试(IOC)的LRASM远程反舰导弹。

美军下一代LRASM远程反舰导弹

AGM -158C LRASM(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远程反舰导弹)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美国空军、美国海军开发的低可侦测性技术反舰导弹。它可以使用多种平台发射,并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能独立进行威胁分级和选择目标的反舰导弹。

AGM -158C 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发射平台有舰载Mk 41垂直发射系统、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F-35“闪电II”联合攻击战斗机、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其空射型射程达930公里。

为在面对持续强化武力的俄罗斯等大国海军时仍能保持作战优势,美国海军决定研发一款能解决“鱼叉”导弹生存性低落与射程不足问题的反舰导弹,借此终结冷战后美军长期搁置的反舰导弹性能不足难题。海军远程反舰导弹服役后还会展开下一代攻势对平面战(OASuW)/增量2导弹的招标,估计2024年服役。

2015年8月,美国海军将空射型LRASM命名为“AGM -158C ”。并于2019年12月投入服役。

LRASM远程反舰导弹不仅采用隐形弹体设计,且采用新一代人工智慧制导系统,只要透过数据链获得更新目标情资,就能自行计算出最佳射击参数命中目标。

和传统反舰导弹相比之下,LRASM远程反舰导弹的复合寻标头能够分析舰艇外型和内建资料库快速比对,以此有效瘫痪敌水面舰作战能力。

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现正重新评估加装垂直发射系统的作战效益

除了海军的一级战舰,隶属陆战队麾下的两栖登陆舰队也启动相关的制海能力升级可行性评估。像是新服役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LPD),其原本为降低成本而取消垂直发射系统,但是陆战队高层已依据海军水面部队司令部的作战准则变化,重新评估加装垂直发射系统的作战效益,借此弥补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遭到腰斩后的对地打击火力需求落差。

也就是说,未来美军一级水面战舰除了充当航母战斗群的“带刀侍卫”之外,将更具独立执行制海与对地距外打击任务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