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空军被钢铁洪流吓坏了?半年坠机12架不敢停飞,苦练丢核弹

军迷圈官微

关注

在二战后期,开始了战略反攻的苏联红军钢铁洪流就已经初具雏形。冷战开始后,凭借着较为激进的战略思路、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和简单却有效的坦克设计,苏联陆军在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钢铁洪流"。尽管战后第一代坦克仍在紧锣密鼓地研制着,1953年的苏联陆军却能够短时间内平推西欧。

就连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也不得不低头承认:苏联极其庞大的常规武装力量对北约构成了极大威胁:拥有多达175个师的兵力可以在"三战"打响一周内自苏联境内投入战斗,另外还能调集125个后备师于一个月内部署到位。更何况这时候苏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经相当完善,刚从二战走出来不久的北约各国都无法组建一支可以与之对抗的常备军队!

二战才结束五年不到,当时西欧各国装备还是二战中后期水平。面对成千上万辆呼啸而来的苏军坦克,单凭当时西欧一票脆皮常规部队,有多少能在已经完善成熟了的大纵深战术面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欧美国家在国防军工方面的定位,甚至延续至今。

战术核武器的应用

眼下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措施,便是核弹。相比之下,苏联在1949年才实现首次核爆——至于核武器的实用化,已经是差不多1953年后的事了。经过论证,小当量的战术核弹拥有较高的效费比:如果投放正确,短时间内完全可以摧毁较大量的敌有生力量、重点交通枢纽、后勤保障站点,这样一来就可以迟滞苏军的进攻速度。在核武器研制这方面,美国、英国是要领先前苏联的。

无论是桥梁,还是机场、港口及火车站这类交通枢纽,亦或者是一个临时建立的军事基地、后勤补给站甚至发电站,都会成为首要打击目标之一。在保证有效地摧毁了上述目标后,显然苏军的进攻速度必然会遭到影响;这方面遭到的打击也需要由苏军通过从后方抽调设备来进行补足,最后才能在后勤保障充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无论时间长或短,北约各国始终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差重新调整战术、进行更有效地打击,同时也能在心理上不断啃噬苏军的士气。

而战术核武器的部署,也是可以一箭双雕的一个手段——和平时期,战术核武器的部署显然比常规武器更具威慑意义。而一旦战争爆发,战术核武器便可以投入使用。但是,如何合理且高效地部署、投放战术核武器?当然,无论是北约的哪个国家,都不敢将战术核导弹部署到西欧。一方面是担心因此刺激到苏联(参考"古巴导弹危机"),另一方面是当时的技术还难以估测在极端条件下核导弹究竟能发挥多强大的战斗力——说白了,就是当时的核导弹可靠性不强。究竟战斗力有几成,没有谁敢打包票。

早在1950年,苏联实现了首次核爆之后,美国认为部署在英国的B-29战略轰炸机已经无法再成功实现核打击——当时B-29配备的只不过是MK-5核弹,它的体积极其巨大,只能由B-29和B-36等寥寥数种大型战略轰炸机携带、投放。不过在当时美国已经开始研制MK-7核弹:仅重762公斤的它,可以被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等携带。相比战略轰炸机,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显然在部署和运用上更为灵活。

至于部署到前线、为"核大战"服务,那么无论是从哪方面考虑,MK-7都是最佳的空投战术核武器——重量不大,当量也仅有0.9吨到6.1吨TNT不等。最具优势的是,它可以被美国空军、美国海军当时拥有的F-86、F-84E/F/G等共17种不同机型所携带!在后续航程更远、载重量更大、速度更快的F-100C/D陆续装备部队之后,美国空军于1950年制定的"胜利者警戒"核打击/威慑的计划,终于有了一个强而有力的执行者。

"胜利者警戒"——战术核武器和战斗机的结合

MK 7核航弹一共有10个不同的型号,主要表现为爆炸当量不同:威力最小的版本只有9000吨TNT,但威力最大的版本可以达到61000吨TNT。这给指挥官提供了相当多的选择,而且最重要的是MK-7只有762千克重,弹径更是只有770毫米。这连一架F-84战斗机都可以携带、投放!

MK 7核航弹

不过这也给当时的战斗机、战斗机飞行员提出了相当大的难题。首先是如何投弹:当年的战斗机连对空搜索雷达的体积都需要限制,更不可能安装额外的辅助轰炸系统。在那个时代,无制导航弹的投放精度只能取决于飞行员的技术。

1962年9月15日,F-100C战斗机投下了一颗虚拟核弹

其次是如何逃逸。为了避免被苏军防空系统捕获,参加这类任务的战斗机联队在进入战区前有那么几个步骤一定要做:1.攻击发起前,将副油箱抛弃,继而将飞行高度下降到大约50英尺(合15.2米)的高度;2.打开发动机加力,以大约575公里/小时的速度接近目标。同时保持飞行高度;3.进入预定攻击点时拉起机头,并在机身垂直时投出炸弹;4.做一个殷麦曼机动脱离爆炸区。

空投核弹的过程

投出炸弹后,飞行员们大约有54秒的时间逃离。尽管如此,飞行员仍有被爆炸后产生的强光致盲的可能——为此,飞行员都配发了可以罩住一只眼睛的"达杨"式眼罩:即便真的因为核爆后产生的强光致盲,也仍有一只眼睛不受影响。

"达杨"式眼罩

如果能成功逃离,那么战斗机在后半程飞行的方向将会是瑞士、瑞典和芬兰等地,尤其是瑞士这个中立国。无论什么情况下,这些西欧飞行员执行的任务都是单程式的,因此这类任务拥有极高的损失率。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似乎很荒谬,但这确确实实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美军的普遍做法:"胜利者警戒"这一计划,是在1950年提出的。

半年坠机十二架

也是因为西欧的地形限制,苏军集团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便是著名的"富尔达缺口"。短短几天时间内,这个缺口将会涌入几个集团军的兵力。而周边的战略目标都已经在地图上被标定得清清楚楚——在各个单位的典型核飞行训练任务方案中,必然会出现一次实打实的攻击路线。

挂在F-100C下的Mk 7核炸弹

按照常理,F-100C需要携带额外的副油箱才能完成这类任务。而F-100C只有4个翼下挂架,却只能携带1枚MK-7核炸弹——这就需要好好斟酌一下如何保持机身平衡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直接研制了一套容量达到1041升(与MK 7核弹重量相近)的副油箱,与两只757升容量的副油箱搭配使用:两只容量较小的副油箱挂在外部挂架,而较大的副油箱、MK 7核弹便占据两翼的内侧挂架。

在韩国的空军基地,第8战斗轰炸机联队第35战斗轰炸机中队的F-100D,携带一枚MK 7核炸弹

为了尽快让飞行员掌握这种条件下的F-100C,在训练时就必须采用这样的挂载方案。当然了,MK 7核弹在平时会被一枚同等重量的"蓝色男孩"训练弹替代。不过在此时,飞行员都很喜欢进行一场模拟空战,不过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此刻便凸显:由于飞控还相当原始,在飞行员拉起左侧扰流板的时候,还会导致飞机向右侧失控。

而在副油箱油料耗完之后,左侧挂架下的那枚"蓝色男孩"训练弹却成了导致飞机频频在机场爆胎的罪魁祸首:由于它对左侧轮胎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但在当时只能下令给轮胎放掉一部分气(胎内气压低于常规气压)来解决。尽管如此,执行任务的F-100C/D战机在降落时还是事故频发。

F-100C挂载的"蓝色男孩"训练弹的模型

不难看出,这是一套极具危险性的作战计划:无论是进攻路线、方式还是核弹投放后的撤离,都对飞行员有着极高的要求。光是从抛掉副油箱进入攻击状态后的高度就足以引起许多事故:这些F-100的失事经常会在这时发生:飞机可能撞上的是薄雾中凸显的山顶树丛,也可能是教堂的尖顶。光是在1959年的后六个月,驻扎在西德比特堡空军基地的第36战斗机联队就坠机12架!放在平时,早已经遭到停飞处理了。但此时根本不能停飞!飞行员还是得接着苦练!

说到底,这都是为了"三战"而服务,同样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而服务。这些飞行员前赴后继,在当年核大战的阴云下似乎是飞蛾扑火般。但稍微想想就能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苦练这样的高危课目——还不是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三战和钢铁洪流在宣战第二天就能兵临巴黎城下的假象给吓的?

一旦碰上"三战"爆发,天空中必定会出现同样以"钢铁洪流"的形式出现的苏军战斗机——而对于这些临时改装的英美战斗机来说,这几乎是一次单程任务!但飞行员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练:单凭北约的一票脆皮装甲部队,能不能挡住苏军进攻3天?这还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况且真要打起来,对面不仅只有成千上万辆坦克用履带丈量着西欧的土地,同样会动用战术核弹。到那时生灵涂炭,惨象将会在一个个国家的土地上上演;再进一步,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万幸的是,这样的战争最终也没有爆发,人类文明也得以延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