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俄媒:中国的军事航天能力令美国深感担忧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蓝山/编译

自: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网站

[知远导读]本文于2019年2月22日登载于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网站,作者是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评论员弗拉季米尔·伊万诺夫。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发布的《太空安全挑战》报告指出,美国认为,中国军队视太空优势为进行现代化“非正规战争”的基本要素,中国正加快发展军事航天能力,研发相关武器装备和推进太空军事化,对美国的军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太空正在成为新的军备竞赛舞台,因而此问题目前几乎受到美国军政领导人最优先的关注——在了解了美国国防部情报局不久前发布的新报告之后可以得出这种结论。这份名为《太空安全挑战》的45页文件扼要介绍了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来自太空的威胁,并指出了美国太空军事化计划面临的主要威胁。报告称,现阶段俄罗斯和中国是美国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有朝鲜和伊朗,但它们的程度较小。不过,正是北京的军事航天雄心近年来令美国严重不安。

太空威胁

中国近年来加快发展经济,并积极推进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美国国防部十分重视北京将太空军事化的目标,中国已在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并有力限制了美国航天能力的意图。

据美国专家评估,北京大幅度增加了用于积极实施国家各种航天计划——从军事航天计划到月球研究计划——的经济和政治资源。目前“把中国变成全面的航天强国”是北京的优先任务。北京现役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北京的航天计划包括民用和军用部分。官方在宣称赞成和平利用太空的同时仍在继续发展其太空装备并积极进行旨在优化网络空间、太空和无线电电子战的改革,以有效进行联合军事行动。

北京的意图

2015年中国领导层制定的军事战略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具备在非正规战争(指至少一方是非国家行为体的冲突,例如叛军或某民族民兵)中遂行作战行动和取胜的能力,同时特别重视海上作战。战略还强调确保军队的空中机动性,以及太空作战和网络作战。

中国领导人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大部分战争将在国界以外进行,包括海上冲突。中国将这些原则列入最近的一些“军事战略指示”,亦即北京用来制定构想、评估威胁和确定计划重点、武装力量结构及对其完善的一系列高级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层用“非正规战争”这个术语描述在陆地、海洋、空中、太空、网络及电磁空间进行联合作战过程中被用于获取、传输、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在中国军队领导层的指示中指出了能使军队领导人获得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以进行快速联合作战和使用战术能力的优势。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中国军队的将领们视太空优势为控制信息空间并且不允许对手获得相同情报信息的能力,这是进行现代化“非正规战争”的基本要素。通过分析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作战经验,中国军队领导层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完善装备体系并相应地完善其军事学说的措施。中国军事学说的重点在于防止对手在作战过程中使用关于中国军队的信息。

进攻性和防御性太空行动是中国军队军事行动的组成部分,因为其领导人很清楚太空作战对于美国及其盟国的重要性,太空对于已展开的中国部队在视距外采取作战行动的重要性也在提高。同时中国军事领导人视防御性太空行动为遏制美军和在地区军事冲突中对抗其潜在进攻性行动的方式。在地区军事冲突中,美国人可能会通过摧毁和夺取中国卫星和其他航天设施来努力增加中国使用制导武器的难度。不仅如此,中国的指导文件还指出,监视、通信、导航和早期预警卫星将是进攻方为“迷惑和消灭敌人”而攻击的目标。

进攻与防御

美国国防部情报局的报告称,中国航天计划的组成相当复杂,由大量的军事、政治、军事工业和商业机构来实施,传统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来领导航天计划。同时,中国军队在继续投资发展侦察、监视、通信和导航系统和装备,以及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为征服太空而更积极地使用机器人装备。国有企业是航天计划工程的主要军事承包商。同时,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国十分重视航天工业的分散化和多元化经营。

根据美国专家掌握的资料,组建战略支援部队成为中国2015年宣布的军事改革的一部分。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整合网络空间、太空和无线电电子战,为联合军事行动服务。战略支援部队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是中国军队信息战力量的核心,并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提供帮助。

美国国防部情报局的分析人员认为,战略支援部队负责研究和开发用于在太空进行进攻性和防御性作战的某些系统和装备。为满足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侦察、监视、导航和通信的需求而发射和使用卫星是战略支援部队的一项主要任务。

目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是对航天活动进行协调和管理(包括分配航天领域的研究和研发经费)的主要民用机构。该机构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相应部门保持工作关系,并从国外采购军用航天设备。该机构制定和监督中国航天业务机构的政策。

同时中国国家航天局是宣布中国民用航天计划的公开机构。北京积极利用该机构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确保中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2018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与3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签订了21份航天合作协议。

在民用航天领域,一系列企业提供遥测太空目标、将航天设备和通信设备送入轨道的服务。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些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既可军用,也可民用。为了增强军事潜力,北京正在推行军民融合政策。

航天能力

还需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如美国国防部情报局的报告所指出,中国领导人在继续加强本国的军事航天潜力。尽管该文件关于中国在航天技术及其军事应用能力方面的成就未谈及任何新进展,但美国情报界的分析家们对中国军队的航天能力表示严重担忧。中国军队在继续相当积极地加强其职业能力,并拨出大量资金用于商用航天技术的军事化。

应该注意到,中国拥有稳定的太空监视网。这些装备对近地轨道上的所有卫星的性能进行搜索、跟踪和测量。这个太空监视网包括大量望远镜、雷达和探测设备,它们能收集和确定航天器的用途,对洲际弹道导弹进行远程探测,监控航天飞行,确定卫星的异常性能,监视可能损坏现役航天设施的航天器碎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视太空无线电电子战系统和装备为压制或迷惑对手、使之不能确定中方真实意图的主要方向。中国军队在军事演习过程中使用无线电干扰和通信系统、雷达及GPS导航系统信号压制技术,并继续研发针对侦察卫星和其他用途的低轨道航天器的干扰施放手段。此外,正在研发针对有防护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施放手段。

北京还在研发用于破坏或摧毁各种卫星的激光武器。中国可能已经拥有针对卫星光学设备使用此类激光武器的有限能力,并将能够在2020年前积极运用。到2020年代中期或末期,中国可能将在地面部署更强大的此类装备,并对卫星构成现实威胁。

中国正在下大力气研发能在网络空间进行一体化作战的装备,并且将使用这种武器支援针对航天设施的作战。例如,中国军队将能使用网络武器在冲突初期确立优势地位,通过对指挥、通信、侦察、计算机、监视网络以及物质技术保障系统和为作战行动提供保障的商业机构实施打击,以限制对手的行动或者或延缓其动员和展开兵力及装备。

同时正在研发的还有用于打击低轨道卫星的反卫星导弹。美国国防部情报局的分析家们指出,众所周知,中国已经组建了相应的分队并已开始进行训练。报告的作者还认为,北京还很可能打算研发用于摧毁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反卫星武器。虽然目前这还只是计划,但看来它们有终将落地实施的趋势,而不会被束之高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