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坦克开炮后的炮弹壳都去哪里了?炮弹壳也能燃烧吗?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和风漫谈

坦克,“陆战之王”。在战场上不停的怒吼,可发射完的炮弹壳去哪里了呢?

炮弹壳又称“药筒”,在二战后的一代坦克之前,炮弹壳基本都是金属的。这些药筒有用铜造的,也有用覆铜钢制造的。

这金属药筒价格贵啊,一发122毫米药筒就要好几百块钱。在训练演习中,药筒当然是要回收的,可以二次装填使用。可如果在战场上,药筒诚可贵,小命价更高,还是随打随扔吧。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地白花花的银子真可惜!也有不怕死的,像二战德国这样缺乏资源的穷鬼,就会在战后派出装甲车回收弹壳。

坦克炮发射后,滚烫的金属药筒被抽壳机从炮膛里拽出来扔到地板上,坦克兵需要穿着厚厚的长靴避免烫伤。地板上的药筒多了,就挤占空间影响行动,所以在战斗间隙时,炮手会将药筒扔出车外。战斗中不能扔,会被敌人爆头的。

从炮塔侧边的小窗口扔

二战时的坦克炮口径小(IS-2/3、KV-1/2坦克除外),多用定装炮弹。炮弹个头不大,重量也还行,炮手能方便的装填。

等到二战后,坦克炮口径增长到100~125毫米,炮弹的个头又长又粗,重量直线上升,再用人工装填就比较吃力了,不利于长时间战斗。毕竟不是每个坦克都有条件配一个举重冠军或黑叔叔搬炮弹的。所以一部分坦克改用分装炮弹,弹头和发射药分开,虽然装填的次数增加,但单次的重量下来了。

分装弹药

与此同时,药筒也在迅速发展。1962年,世界上第一种可燃药筒在美国诞生,揭开了弹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可燃药筒由纸基硝酸纤维素制成,迅速燃烧不留渣滓,大大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发射能量,减少了有毒气体的产生,制造成本也比金属药筒便宜。

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T-62、M-60、豹-1等)还使用金属药筒,等到第三代坦克(T-72/80/90、M-1、豹-2、勒克莱尔等)时,已基本普及可燃药筒了。

可燃药筒

可燃药筒分可燃、半可燃药筒。要说全可燃药筒更好一些,药筒全烧掉,没有残留也就不存在抽壳、抛壳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发射炮弹需要炮尾闭气,这原本是弹壳底缘和药筒膨胀共同完成的任务,药筒底部还有底火和传火管装置。现在药筒烧光了,不起作用了,于是整个炮闩都需要修改,要增加闭气装置和发火管设备。

所以折中起见,就有了半可燃药筒。半可燃药筒保留了金属底座,俗称“弹底壳”,有底火、传火管和底缘装置,可以引燃发射药并封闭气体。相比金属药筒,这点弹底壳就值不了多少钱了,不过做个烟灰缸还是很漂亮的。

坦克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法国在AMX-13坦克上安装了自动装弹机,苏联也随后在T-64坦克上安装了炮塔吊篮式装弹机。

自动装弹机由输弹机、推弹机、抛壳机和控制系统组成,能减轻炮手工作强度,缩减乘员编制。坦克炮塔上相应的增加了抛壳口,弹底壳从这里直接抛出。跟在后面的步兵要格外小心,别被抛出的弹底壳砸伤。

美国的M1、英国的挑战者、德国的豹式坦克等仍然用手工装填。M1坦克在火炮尾部装了一个挡板,弹底壳掉入底部的收纳筐中,等战斗结束后再处理。英国挑战者坦克挺先进,它的120毫米坦克炮使用药包分装弹,药包全部烧掉无壳可抛。

M1弹底壳漏到收纳筐里

未来的炮弹向着无壳化方向发展,无壳弹药重量轻,体积小,装弹量高,减小了残余有毒物质对坦克乘员的伤害。同时去掉了抽壳、抛壳机构,使坦克炮结构大为简化,减少了因抽壳困难引发的卡壳,降低了故障率。

未来的无壳炮弹成熟后,捡弹壳的机会再也没有了。等电热炮、电磁炮成熟后,药筒都用不着了。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