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严寒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最大的受益者也曾惨败于它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军情研报室


说到战争中最大的武器,每个国家的人都会有发言权,譬如日本会说,肯定是原子弹,美国人会说,肯定是无穷尽的钢铁生产线,而苏联人肯定说,是严寒。

靠着严寒,苏联人打败了过去200年来最大的两个敌人,都曾称霸欧洲的法国人和德国人。

但是,苏联也不是严寒战争的常胜将军,在二战前,它们就成在一场冬天里,完败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芬兰。而这场战争表达出的价值,更体现了冬季战争的内涵和意义。

冬季战争的一大特点便是其发生在高纬度严寒多积雪地区,而苏芬战争是二十世纪如此规模的战争里自然因素对于战役结果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整个战场可以被分成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以北两大地区,在卡累利阿地峡有着较为稠密的交通网,而在拉多加湖北部,道路比较稀疏,从下面这张芬兰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明显:

一.白昼时间

在整个战争期间,降水量并不多,天气以晴天为主,但是白昼时间极短,在赫尔辛基,整个战争期间的日出时间8:03-9:25左右,日落时间15:12-17:08左右,这个时间基本对应了卡累利阿地峡地区的白昼时间,而在更靠北的约恩苏地区,白昼时间不超过6h,至于在拉普兰的索丹屈莱地区,白昼时间更是不超过4h!

可以说,这极大程度的抵消了苏军的空中和火力优势,并且芬军的野战带加热装置的帐篷在使用时候会冒烟,如此短的白昼时间意味着芬军很容易就可以在夜幕的掩护下在暖和的帐篷中休息而不用像苏联人一样在外面挨冻。

索丹屈莱的位置

约恩苏的位置 二.气温和风力

在整个战争期间,最低的温度出现在1月17日,在这一天,赫尔辛基都达到了-33°C的低温,维堡则是-38°C,在12月20日之前,气温还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12月20日之后气温迅速下降,到了圣诞节的夜晚,赫尔辛基的气温已经下降到了-15°C,总的来说,战争期间的平均气温从南部的的-10°C+递减到北部的-30°C+,至于风力因素,在拉多加湖沿岸曾经监测到20m/s的强风,不过大部分时间风力都还是在10m/s以下的。

在国外的某些网站上,有一种方法进行量化计算:

H = (10.47 + 12.68√V - 1.163 x V ) x (33 - T) - 112.5 - S

H代表Heat turnover,这个数值达到1000W/m²时人会感到寒冷,达到1200W/m²时便是非常寒冷,达到1600W/m²便是会威胁到生命的寒冷,当然这是在风直接吹到皮肤的前提下,即忽略保暖衣物的影响。

V代表风速,m/s为单位

T代表温度,以摄氏温度为单位

S可以理解为是太阳的热效应,在芬兰,这个数字大概是150W/m²

以这个结果,芬兰大部分天气已经很接近于1600W/m²了。

因此,在战争中,双方都出现了大量的冻伤情况,就拿很多人都看过的这本《苏芬战争1939-1940》里的战例来举例吧:

事实上,芬军所缺乏的主要是靴子,而不像苏军那样啥都缺,第四猎兵营之所以会遭受如此高的伤亡率,是因为当时他们正在穿插到敌后,所以为了不惊动苏军,他们没有携带芬军标配的便携式加热帐篷,而是靠小型篝火续命,结果单是1月16日-18日就有19人冻伤,而战斗伤亡仅仅只有8人,当然苏军也没有这种帐篷,所以他们在野外也只能靠篝火为生,这就成为了在夜间发动反击的芬兰人的绝佳目标。

三.积雪

积雪问题可能是这三个因素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尤其是在拉多加湖北部地区,上文提到,该地区道路稀疏,而道路两侧就是厚厚的积雪,哪怕是芬兰南部,野外的积雪厚度也有30cm+,更不用说拉多加湖以北地区了,往往都是50cm+,这就使得缺少雪地设备的苏军只能沿着公路线很窄的地域内展开,著名案例便是拉特(Ratte)公路战役,苏军第44步兵师竟然沿着公路线形成了30km(各种数据不统一,不过最短最短最短也至少有25km)以上长度的纵队!下面这张照片就展示了这条公路究竟是多么的狭窄。

而芬军呢?芬军装备有滑雪板,可以在雪地上进行机动,而且,在战斗正式打响前,芬军在拉特公路以南的地区平行的制造出了一条雪地路,具体方法便是用马拉着雪橇在雪地上不断地来回,把雪压实,这样这条道路便可以用于运送各种补给品,就这样,芬军将大量部队投放到了对于苏军来说是无法轻易到达的地域,并且以这些地域作为出发点进攻苏军,就像上面那张地图所展示的一样,就这样,盘踞在拉特公路上的这条蛇被芬军不断的蚕食,最后成就了冬季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下图便是战役结束之后的场景。

除此之外,厚厚的积雪也会极大的降低火炮的杀伤力,对芬军来说,这也算是一个有利条件。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条就足以概括芬军在拉多加湖以北地区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