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投入战场的志愿军全苏械师才3个,苏式装备的作用在哪里?

军迷圈官微

关注

文|沙场秋点兵

原标题:投入战场的志愿军全苏械师才3个,苏式装备的作用在哪里?

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得益于志愿军获得了大量的苏制武器,这些苏制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志愿军使用苏制武器是不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真,但要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言过其实了。因为苏制武器来得晚,战争进行了一半才姗姗来迟,最终只有3个全苏械师参战,它们最大的功劳却是在战场之外。

《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手里端就是苏制DP轻机枪

当时我军的武器被称为“万国造”,枪械和火炮来自28个国家的98家企业,光轻武器的口径就达到13种,弹药种类多达274种。这极大的增加了后勤保障的困难,而且由于缺乏生产能力,弹药数量也是极少的。以精锐的第38军为例,刚参战时只有步枪1.1万余支,冲锋枪3000支、轻机枪1200挺。

在这1.1万支步枪中,日制三八式步枪7300支,79式步枪1500支,美制春田步枪2400支。1200挺机枪中有捷克式,有布伦式,有M1918,还有92式。就这五花八门的武器,一个军才配有3个基数的弹药。火力严重不足,使得战争初期38军对美军的几次歼灭战最终都没有成功。

近处的三支分别为布伦轻机枪、M1卡宾枪、李恩菲尔德步枪

精锐部队的装备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更困难了。同批参战的第50军主要装备是79式步枪和李恩菲尓德步枪(共计约9000支),其他还有1500支三八式步枪和1500支冲锋枪。38军好歹还有12门100毫米以上口径迫击炮,而50军一门也没有,最大的也就是82毫米迫击炮。

在战争初期,志愿军就是靠着这样的武器和美军殊死搏杀,第一次战役就歼敌15000人,将敌军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到清川江南岸。但战斗中我军火力不足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为此我国开始敦促苏方,立即兑现战前关于提供武器装备的承诺。

两名手持波波莎43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

1951年春节过后,第一批苏制武器终于到了。共计14万支1891/30式水连珠步枪(莫辛纳甘),9000挺1927/44式ДПМ轻机枪(DP轻机枪),共计2.6万支1943式ППС铁柄冲锋枪(波波莎43)和1941式ППШ木柄冲锋枪(波波莎41),以及1.75亿发子弹。这批武器被分散到34个步兵师当中,每个师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换上了苏制轻武器。

但战士们对这批武器褒贬不一,如莫辛纳甘步枪有许多是二战苏军用过的旧武器,一些战士甚至反映还不如国产步枪好用。只有冲锋枪和轻机枪还比较受欢迎。虽然换装了部分苏制武器,但也只是减少了部分后勤压力,和使用三八式步枪没有本质的区别,离成建制的全苏械师还很远。于是,1951年5月,我国再次派出代表团赴苏讨论关于苏方帮助组建60个全苏械师的相关事宜。

但更多的则是莫辛纳甘步枪,图为张桃芳,他就是用这支枪狙死两百多敌人

所谓全苏械师,就是要达到全师有13983件全自动或半自动步兵武器、303门各型火炮、24辆坦克、261辆汽车、84辆其他特种车辆的步兵师,这和部分使用苏制轻武器的师的打击能力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但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前后竟长达5个月之久。苏方不光每一颗子弹都要算钱以外,还夹带了不少私货。

比如将之前说好的米格-15战斗机换成苏军已经退役的米格-9战斗机,后者作战半径小,基本上无法使用。我国代表团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使得苏方最终放弃了这个做法,又全部换回了米格-15。直到1951年10月中旬,双方才签订下协定,苏方同意向我国提供60个师的武器装备,其中1951年底提供16个师(后改为10个师),其他的从1952年1月开始提供,每年提供18个师直到完成。

志愿军最喜欢的还是喀秋莎火箭炮和37毫米高射炮

​事实上到1951年底,那10个师的装备中也只有战场急需的高射炮、战防炮、榴弹炮到了位,步兵武器都推迟到了次年才交付。但这些高射炮、榴弹炮深受志愿军战士的欢迎,它们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交货时间的问题,这60个全苏械师只有3个参了战,并未使战场态势发生根本性转变。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战斗向美军学习如何打现代化战争,通过组建苏械师向苏军学习了部队正规化和标准化建设。到战争结束时,我军不但保留了机动灵活的迂回穿插战术,还将火力压制、步炮协同玩得出神入化。许多部队也从单一轻步兵发展成多兵种合成军,甚至还出现了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这或许才是苏械最大的功劳。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