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本地官民如何对抗殖民日军?

《老照片

关注

文|明清史研究1


文|逆北

01李鸿章斡旋失利,台湾遭割弃

对于清廷来说,公元1895年的春天,比过去任何一年的春天,都要寒冷许多。在这个季节里,帝国的官僚们,必须承受甲午战争战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日本马关的谈判桌上,日本代表陆奥宗光与伊藤博文等要求清廷代表李鸿章必须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年迈的李鸿章自知对方条件苛刻,所以强打精神,意图通过言语上的交锋来尽量降低失败的代价。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在进行谈判)

可是,失败的现实,毕竟是难以改变的。李鸿章时而激愤、时而哀求的感情变化,并不能打动贪婪的日方代表。虽然在俄法德三国的干预下,辽东半岛不必割予日本,但台湾和澎湖,却难以摆脱被拱手让人的厄运。1895年4月,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事,似乎已是板上钉钉。

02台民推举唐景崧领导反抗

但是,让日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条约生效,清廷下令在台官员陆续撤回时,台湾巡抚唐景崧,却在部分台湾乡绅的簇拥下当上了“台湾民主国”的总统。

乡绅显然过分高估唐景崧的勇气了,唐当总统没几天,就携家眷逃往淡水,后乘船返回内地。唐一走,“民主国”上层乱作一团,这便给了日人趁虚而入的机会。6月7日,日本近卫军团开入台北城中,由日本任命的总督桦山资纪举行了就职典礼。失败的阴霾充满了台湾社会上下,而日人惊喜异常,气焰十分嚣张。

03日人台中受阻,决定前后夹击

可是,他们很快想错了,因为台北城虽被占领,可如果向南进军,就要跨越错综复杂的山地。台湾中部的山区充满瘴气,炎热潮湿,疾病横行,日军轻入,立即病倒了一大片,而就在这时,台湾中部的士绅已经从唐景崧逃跑中缓过神来,他们联合当地驻军(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共同构筑了新的防线,以阻止日人占台。

(刘永福曾率军驰援越南,抵抗法国侵略)

刘永福曾在越南跟法国人交过手,作战经验丰富,他与抵抗乡绅的联军虽只有数千人,可士气高昂,这些部队化整为零,借助山区地形的掩护伏击日军,以减缓其进军速度,给后方准备赢得时间。

日本方面似乎看透了抵抗力量的目的,他们连忙加大了兵力与火炮的投入,向山区的壁垒连番轰击,结果,到八月底,日军前锋攻破八卦山阵地,直趋台湾中部重镇彰化。为了保存实力守卫台南,刘永福不得不领残军退去,战线向南推移,台南成为了主战场。

日军方面清楚,从北向南的攻势虽给刘永福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给自己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此时病倒者已有数千人。因此,为了尽快结束战斗,日本方面派混成第四旅团由海路直扑台南,在舰炮的掩护下,他们在台南布袋嘴登陆,刘永福等逐渐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危险。

04台湾外援断绝,终被日占据

此时,刘永福等已经看清了台湾的形势,那就是四面楚歌。他本想向内地的封疆大吏求援,可是刘坤一、张之洞等并无积极表现。他又希望借助英法来制衡日本,可是,要知道,此时日本正急于利用日本牵制俄国的扩张,所以为避免激怒日本,英国并无干预台湾战争的意思,而法国因与英国交好,更无意顾及。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时内地却在包装刘永福的胜利)

想到这些,刘痛断肝肠,可难挽败局。终于,在10月19日夜,刘化装改扮,带亲信逃离台南,第二天,日军攻入台南城中,至此,台湾即告沦陷。台湾民众不会想到,日本殖民者一待,就是五十年。

参考文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日)陆奥宗光《蹇蹇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徐宗懋《烈日灼身—1895年的台湾》 来源:《老照片(第23辑)》 山东画报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