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德国造手枪帮助中国打赢抗战,却在自家不受待见

军迷圈官微
文|军事解密
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名为“盒子炮”的手枪一直是绝对不会缺席的明星武器。抗日战士们手持“盒子炮”连连射击,日本兵应声倒地的情景想必不会有人陌生,然而因为近些年来抗日剧的道具考证越来越不讲究,剧情也越来越离谱,因此“盒子炮”究竟好用不好用,有没有人用,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怀疑。那么事实上,“盒子炮”究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呢?
“盒子炮”实际上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定型、次年投产的C96手枪。直到1939年,毛瑟公司才停产了这款手枪,期间总共生产了大约一百万把。最初毛瑟兵工厂希望德军能够装备此款手枪,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向毛瑟兵工厂订购了十五万把该型手枪,最终交付量为十三万余把。除此之外,再没有该型号手枪装备德国军队的记录。
从外型上来看,C96显得十分怪异,与其他由套筒和枪身组成的自动手枪都不同。其宽大的弹仓使得其能够储存10发9毫米手枪弹,加长型弹仓甚至能够储存20发,载弹量远超其他型号的手枪。然而这一大型弹仓的设计加上其位置前置的问题,使得它的重心十分不合手,而且德军主要将手枪配备给炮兵和军官作为自卫武器,C96在便携和可操控性上完全竞争不过鲁格P08,因此毛瑟兵工厂希望德军装备C96的计划落空了。
从C96的外形和性能上来看,它的地位确实尴尬。作为手枪太大太重,作为冲锋枪威力不够,因此并不被欧洲军队看好。然而在20年代初期,作为手枪的毛瑟C96得以避开当时的对华武器禁运条例,从而得以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因此对军火的需求量十分大,对枪没得挑,有的用就是好的,坚固耐用的毛瑟C96手枪随即成为中国军队的宠儿。在南昌起义中,打响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使用的就是一支C96手枪。
除了毛瑟原厂生产的C96手枪外,西班牙也对C96进行了仿制,并且在20年代末改进出了能全自动射击的C96手枪。在中国,C96主要通过在欧洲的代理商将货品转卖给日本武器贸易商后再卖给中国,或者由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商进口,除此之外,便是来自中国本土的仿制了。尽管毛瑟原厂只生产了约一百万把C96手枪(其中70%都销往了中国),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仿制量,保守来讲应该有几百万把,型号也达数十种。
在1932年,毛瑟兵工厂改进了一批C96,使用20发大容量弹匣,且可安装枪托进行全自动射击,命名为M712,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冲锋手枪。此外山西军阀阎锡山曾经为了方便后勤供给,要求仿制使用.45ACP手枪弹的C96,也算得上是一种创新。除此之外,建国后所生产的第一款冲锋手枪也是仿制M712的,发射的是苏制7.62mm托卡列夫手枪弹,并且一度作为新中国公安干警的装备。到了1980年,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动手枪80式也是由C96的外形和功能启发而来,尽管在这时C96已经过时,但也体现出了中国对C96所寄托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