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军队两款实力非凡但却未能量产的坦克歼击车

军迷圈官微
文|军情研报室
在二战中,坦克歼击车是一种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坦克的装甲车辆。坦克歼击车一般是将一门反坦克炮安装在一个固定的战斗室内,省略了炮塔结构。坦克歼击车的制造成本比同级坦克更低,而且可以在相同吨位的底盘上搭载口径更大的火炮。因此不论是大国小国,都对坦克歼击车这一装备青睐有加。
如另辟蹊径的美国,就树立了“坦克是用来打步兵的,打坦克应该用坦克歼击车”的理念,在二战中成立了独立的编制,用来组建坦克歼击车部队。
美国的M10狼灌和M18地狱猫,都是其反装甲火力的中坚力量。
而苏军阵营中,大量的SU/ISU自行火炮,某种程度上,也被归位了坦克歼击车的范畴,尤其是装备了长身管的SU85与SU100,更是在火力和机动性上让德军坦克颇为头疼。
在德国,能早早造出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的汉斯们,自然也不会甘于人后,其也开发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坦克歼击车,尽管一些被人诟病,但仍有一些更是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被试作迟到2年的神器,猎豹歼击车。在柏林战役前夕,苏军的钢铁洪流在柏林东部的西洛高地被几辆猎豹坦克歼击车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要不是因为燃料和弹药不足大量猎豹被放弃,苏联恐怕一时半会儿很难抵近柏林。
然而,就在这么多优秀的战车中,还是有两辆本可以大放异彩的坦克歼击车被埋没了。。例如德国人在4号坦克的底盘上打造的10.5cm K (gp.Sfl)。这款战车看上去名字有些复杂,其实是“克虏伯产10.5厘米装甲自行火炮”的意思,它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诨名——大麦克斯(Dicker Max)。大麦克斯是克虏伯公司在1939年到1941年为德军打造的一款原定位为“掩体破坏者”的自行火炮,但由于其装备的52倍径105毫米K18加农炮具备相当出色的反坦克能力,这款自行火炮被转作坦克歼击车使用。
【大麦克斯线图】
大麦克斯仅于1941年生产了两辆,随后加入了第521反坦克营开始在东线服役。在蓝色方案执行后,大麦克斯随着第521反坦克营执行了不少作战任务,根据照片显示确实取得了不少战绩。大麦克斯一直服役到1942年底,之后音信全无不知所终。
【一辆大麦克斯与车组人员的合影】
另一款坦克歼击车的诨名更是如雷贯耳——“倔强的埃米尔”!这款坦克歼击车的德语全名为12.8 cm Selbstfahrlafette auf VK30.01(H),意为以VK3001(H)战车底盘为基础的12.8厘米自行反坦克炮。这款坦克歼击车搭载了凶悍无比的莱茵金属61倍径128毫米反坦克炮,出现在二战战场上的所有坦克都可以被它轻易击穿。这款战车设计于1941年,2辆原型车制造于1942年。有趣的是,这两辆战车被赋予了来自德国儿童启蒙绘本《马克斯和莫里茨》中两位主角的名字。
【倔强的埃米尔两视图】
“马克斯”和“莫里茨”这两辆凶悍的坦克歼击车同样参加了东线的战斗。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中一辆被苏军击毁,另一辆被俘虏。
【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陈列的倔强的埃米尔】
在那辆被俘获战车的炮管上,赫然显示出了31个击杀标记,其威力可见一斑。这辆被缴获的“倔强的埃米尔”至今仍停放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供世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