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我国曾首次自主研发歼12战机 虽夭折却积累了经验

军迷圈官微
文|国平军史
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有一款独立自主研发且尝试摆脱苏式战斗机设计格风格,尽管制造完成了数架样机,但最终并未量产并装备空军的歼-12战斗机,非常遗憾地和空军擦肩而过,但为军工实施全面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0年代中末期,鉴于越南空军用轻巧的米格17战斗机击落了美制F-4鬼怪式先进战斗机,在本土防空作战中,歼-5也击落了美制F-4B超音速战斗机,空军提出要建一款重量在4吨的超轻型战斗机。
当时设想在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将是敌打击的重点目标,所以具备短距起降、造价低廉、维护简单、随时能打的小型战斗机,可在敌方预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甚至可装在卡车上机动转场,实施灵活机动作战。

由南昌飞机制造厂负责设计建造,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建造了3架样机,型号被正式命名为歼-12。
在歼-8刚起步研发阶段,此型战斗机已成了歼-12,直接跳了预研号,貌似非常有前瞻性,但却占据了一个序号,导致后来的战斗机无法用歼-12命名。

但是非常遗憾,以“空中游击战”为背景研制的歼-12,实在是太小了,空重仅3.1吨,最大起飞重量才4.45吨,由于机内燃油不足,歼-12天生就是短腿先生飞不远;又无法安装雷达,所以又是个近视眼,必须靠地面指挥所引导才能起飞和降落,实际作战能力堪忧。

所以尽管南昌飞机携样机上北京,兴致勃勃地进行了汇报表演,现场观看表演的某帅一高兴,就给了一顶“空中李向阳”的高帽,但歼-12的性能明摆着的,空军自己提出来开建,按空军的要求中规中矩地设计并制造出来了,战术技术指标达到了空军的要求,但空军最后都不好意思接受了,在清理新机研制型号和调整装备体制时,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决定歼-12不列入装备体制,歼-12战斗机项目就这样不了了之。

综上,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有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战斗机,尽管半途夭折,但却为军工全面独立自主地研发战斗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毋庸讳言,歼-12战斗机项目,较训也是极其深刻的,属于空军的拍脑袋工程,以小为原则,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待到样机出来后,已不符合时代的需求,自己都觉得不满意,项目最后夭折,导致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极大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