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代机进行隐身升级 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性能吗?

军迷圈官微
文|四代重歼
现代战争中,生存是兵力、兵器保持战斗力的首要问题,对于战斗机来说,提升战场生存力的方式除了提高其飞行性能、武器性能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降低对方的发现概率,也就是隐身。
所以,世界各军事强国都把隐身技术作为未来飞行器的发展方向,下大力气研制隐身战斗机。只是研制隐身战斗机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太高,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因而有观点认为,何不在现役四代机基础上,对其进行隐身修型改进,便能用最小的代价大幅提高其作战效能。然而,这真的靠谱吗?
隐身升级要动“大手术”
现役四代机都是根据能量机动理论设计出来的,其外形设计是为气动服务的,隐身飞机则不同,外形设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雷达探测方向上产生强反射源。当然,全面避免不太可能,五代机都是主要优化迎头方向上的隐身能力,普遍采用干净平滑的气动外形、不同翼面前缘平行设计、多边形截面的机头与多边形截面并带有圆滑过渡的机身设计等。
图注:四代机的外形设计是为气动服务的,机体凹凸有致
所以,我们看F-22、F-35和歼-20这几款隐身战斗机,在外形上是有一些近似的,就是因为目前的外形隐身技术,只能在机头、机身、机翼、进气道上下功夫,通过计算和电磁试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差不太多,只能这么设计,除非隐身技术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否则很难在外形上有所突破。
从战斗机设计方面来说,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是相互矛盾的,五代机能兼顾二者,靠的是大量应用新材料减轻机体重量、使用内置弹舱降低气动阻力以及大推力矢量发动机提高能量优势,缺一不可。
可见,如果要将四代机进行全面的隐身升级,就要对飞机动“大手术”。外形上,现在圆润的机头要改成菱形的;硕大的进气道也要改,布置在下颌不行,得移到两侧或背部,矩形进气道要改成菱形或是改成DSI的;机身腹部的气流通道要填平,改成内置弹舱,各种挂架也要全部去掉;机翼的后掠角度也要改,因为各个翼面的边沿要保持平行;垂尾要改成外倾双垂尾等等。而且为确保全机的电磁连续性,机身表面不能出现明显的凸起和凹陷,所以四代机凹凸有致的身材,必须被拍扁拉平。
图注:与四代机相比,五代机为了降低雷达反射,机身都被拍扁拉平,少有突出物
这么一改的话,原机的气动特性也被完全破坏,要想维持或追上原来的飞行性能,只能“大力出奇迹”,换装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最好还是矢量的。既然连发动机都换了,其它的如雷达、航电设备是不是也要升级。那这和全新设计一架飞机有啥区别,即便降低一个标准,不追求五代机同水平的的隐身特性,改动量也少不了,最起码机头、机身得“拉皮”吧,进气道得修型吧,同样要进行大量的风洞试验和试飞试验。
图注:F-35还能维持不错的机动能力,靠的就是“大力出奇迹”
不能为了隐身而隐身
况且还有个效费比的问题,如果说是双发重型战斗机,由于机体大、载荷大,改动余地大,如果愿意牺牲一部分性能,并不惜代价对机身大改的话,还是可以提升一定的隐身能力的。
如果是单发轻型战斗机,由于内部空间极为有限,设备装填系数较高,机上是找不到空间布置内弹舱的,只能通过机身修型+外挂保形弹舱来提高隐身能力。但外挂的保形弹舱,会破坏整机的隐身性能,再加上机身隐身修型带来的气动损失,为维持一定的飞行和机动性能,就只能减小外挂量,进而影响该机的作战火力。不谈隐身改进的花费,光是战斗力的损失就让这一切
图注:F-16这圆润饱满的机身,要是进行隐身修型,改动量估计不是一般的大,效费比非常低
事实上,对于一架战斗机而言,如果光有隐身而没有其他优势的话,该机的实战价值也是不被看好的,不能为了隐身而隐身。现役的几款五代机,除了隐身性能,其在机动性、态势感知、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是远超四代机的,就是飞行速度、作战高度、作战半径这样的硬指标也不输给四代机。
总之,在四代机基础上进行隐身改进的效费比不高,与其花费巨资、承担风险进行改进,还不如研制或引进全新设计的隐身战斗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