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阿琼坦克何以奇葩至此?皆因左手质量比较差

军迷圈官微
文|巴山夜雨涮锅
印度政府在70年代制定了“阿琼坦克”万里宏图后,投入兴致勃勃的研发中。然而真干起来,才发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作为“陆战之王”的坦克,尤其是现代化坦克,并不是拖拉机加个炮管就能成的。军工技术的研发,离不开长时间的积累。而印度立国时间不长,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其真实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其实都很有限。尤其,纸面上的设计是一回事,把纸面设计真正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以“阿琼”的前一款“胜利式坦克”为例,英国专门为印度设计的这型坦克,战斗全重是39吨。但当生产线挪到印度后,印度人自己主持生产出来的,却因为工艺问题平添了2-3吨的重量,达到41-42吨。这还是在“胜利”坦克核心部件由英国生产,印度仅仅负责生产一些次要配件,并完成组装的基础上。
本国的生产能力相对落后,而印度政府又好大喜功,追求所谓的国产化,将“印度制造”作为荣耀的烙印。本来,有这种追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好事,但目标远大的同时应该脚踏实地,饭要一口一口吃。印度根本不具备工业基础,原本一直在反复购买国外先进装备,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完善体系,没有技术积累。他们仗着自己有的“低端组装经验”,就妄图拍脑袋高出一款先进坦克,为了“国产化”的荣耀,生搬硬套,强行上马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项目。
阿琼坦克在设计的时候,就有点乱拍脑袋,看什么好就扒拉过来,拼凑出一个设计,宣称这是我印度国产,却忽略了这些设计之间的匹配和协调。而且,印度军方设计的这些坦克,所需要的核心部件,印度自己统统不能生产,都需要从外国进口。这就导致阿琼坦克不仅是“受制于人”,而且有任何的调整改进,也都要看人眼色。
同时,阿琼坦克选择的西德豹2坦克,本身也是一个不太合适的模仿目标。西欧的军工是以“慢工细活”“量少质优”为特色,德国坦克更是如此,是一个相当考验工业水平的项目。其实对印度而言,倒是苏俄系坦克皮糙肉厚,相对更适合印度低下的工业水平。阿琼模仿豹2,那是有点吃力不讨好了。
到2004年,在印度政府强推下,阿琼坦克终于开始量产。
花了巨额重金,折腾了30年时间,终于搞出来的坦克,该当个宝贝吧?可惜,这只是政客们造势的宝贝,印度陆军对此一点都不稀罕。
从一开始,就是政府在一头热地要给陆军装备这款国产宝物,而陆军从来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就在2004年量产后的次年,印度政府承认“阿琼”坦克的沙漠测试又失败了。2007年,印度政府宣布“阿琼”这次合格,并在陆军的强烈抗议下再度宣布量产124辆。至今为止,这124辆也就是印度陆军的全部阿琼MK1坦克。
据印度国防议会委员会在2017年3月的报告披露,目前这些“阿琼”MK1坦克问题不断。首先是过于笨重,原设计50吨的重量,到出厂时变成了58吨,印度的巨大部分桥梁无法承载。坦克的120mm线膛炮炮管出现了多次炸膛、膨胀、破裂;备件短缺极大地影响了平台的作战可用性;弹药不足严重影响了训练。此外因为过半的部件和系统都是进口的,这些来源繁多的供应线,只要有一条出了问题,就可能造成阿琼坦克趴窝。一度,将近80%的“阿琼”坦克,实际处于无法正常使用的状态。
这么搞,陆军愿意接受它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