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机载激光水雷探测系统亮相环太军演

军迷圈官微
文|科技日报科报防务
水雷,一种诞生了几百年的低技术武器,却因其成本低廉、藏身于海、隐蔽性强一直是各国海军的噩梦。近日,美海军一款神秘武器—“AN/AES-1”机载激光水雷探测系统()亮相“环太平洋—2018”海上军事演习,并进行首次实战任务演练,有望解决反水雷作战的技术难题。
“所谓机载激光水雷探测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光学雷达吊舱,其原理与雷达类似,ALMDS发射脉冲激光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描,吊舱中的条纹管接收机则根据反射的激光生成目标海域的高精度三维图像,结合全球定位系统便可精确锁定水雷等水下目标位置。与普通光学雷达不同,这种激光能够穿过一定深度的海水,探测水中目标。”《中外舰闻》主编、军事评论员吕田丰向科技日报记者揭开ALMDS的“庐山真面目”。
资料显示,美海军曾研制过代号“魔灯”的机载激光水雷探测系统,并在海湾战争中试用,但当时技术并不成熟,效果也不理想,“魔灯”项目也最终放弃。而新的AN/AES-1从2000年开始立项研制,前后历经十八年,期间多次少量生产和改进,直至此次亮相环太军演并开始执行实战任务,才算完成其“成人礼”。美海军为何对ALMDS情有独钟?
吕田丰表示,ALMDS相比传统水雷探测方式具有显著优势。现在美军主要依赖直升机拖曳水雷探测声呐系统进行航空水雷探测”,即通过直升机将搭载的声呐吊放入水,然后拖曳着水中声呐如同‘扫帚’一样在水雷区来回航行,发现并标定水雷的位置,这种方式相比传统反水雷舰艇深入雷区、使用舰载声呐探测水雷,已经显著提高了作战效率和安全性。但是,拖曳声呐受到海水阻力影响,直升机飞行速度受限,且洋流海浪等复杂水文和海洋生物噪声严重影响声呐探测精度。
ALMDS采用激光探测,不与海水接触,无需考虑上述限制因素,探测速度和精度都得到大幅提升。此外,拖曳声呐缆线及收放设备沉重,一般需要MH-53E等重型直升机搭载,ALMDS则体积小巧,能够挂载在美军多数直升机通用的‘标准武器挂架(BRU)’上,大大提升了部署灵活性。除美国外,前苏联、瑞典、加拿大等国也都对ALMDS进行过研究。
吕田丰认为,美国濒海战斗舰搭载携带AN/AES-1系统的反水雷直升机将变革反水雷作战模式。濒海战斗舰作为设计之初就把反水雷纳入任务范围的新型多任务舰艇,其宽大的甲板能够搭载两架装备AN/AES-1系统进行反水雷作战的MH-60S直升机,直升机可凭借AN/AES-1系统快速扫描水域并在发现水雷后标定位置,随后可以通过机载水雷清除系统(如超空泡机炮和机载反水雷潜航器),或是使用濒海战斗舰的舰炮或舰上搭载遥控猎雷具清除水雷。
濒海战斗舰多样化的反水雷作战方式可使得一艘濒海战斗舰就能快速清除大片海域内的水雷,更完善的自卫武装和雷达系统提高了其在高危水域的生存能力,而且通过舰上、机上完善的数据链系统和极高的航速能够直接伴随美国海军远洋舰队执行快速航路开辟任务,撼动着传统水雷作战的地位。
随着ALMDS的成熟,传统水雷探测方式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吕田丰对此持保留意见,“ALMDS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能够完成绝大部分水雷探测任务,但水质和水深对其光学探测模式构成较大挑战,对位于浑浊水域或少数先进的深水水雷仍然只能采用声呐探测,因此未来水雷探测还将会辅以深水无人潜航器等多重手段并行。”
编辑: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