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北洋水师军为何以克虏伯架退式火炮为主?没有充足经费

军迷圈

关注

文|铁戟沉沙

晚清时期,清帝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从兴办军工到采购武器,再到训练新式军队,组建近代舰队,清政府都下了巨大的资金代价,然而在甲午海战里,清军北洋水师还是完败于旧日本帝国联合舰队,成为了千古之耻。在舰载火炮这一环节上,北洋水师当时仍然使用着落后的克虏伯架退式火炮,这也是造成被动挨打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洋务运动期间对中国开放军火市场的列强诸多,但在当时大清官员的眼里,德国的军火,尤其以克虏伯、毛瑟公司为首的枪炮械备似乎都有着一种吸引人的特色,因此中国也成了这两家公司的大户。

克虏伯的火炮进入清军装备序列也是洋务运动中后期的事情了。1866年初夏,清政府的第一个外交使团首先访问了德国。在那里,清国外交使团得到了克虏伯本人的盛情款待,有别于英法的格外尊重,让清国使团对德国印象好感倍加,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李鸿章于1871年购买了328门各式克虏伯制造的火炮,从此中国与克虏伯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当时的军事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1886年前后,海军舰炮由架退式为主流迅速发展为了管退式为主流。前期为水师采购的克虏伯舰炮基本上是架退式,在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前夕,北洋水师基本上未再大批量采购更新型的火炮,更无需提及更先进的管退式火炮了。

由于慈禧的垂帘听政,清政府实权一直被这个女人紧握手中。慈禧晚年的穷奢极欲,使得她屡屡向海军军费伸手,从建造颐和园到祝贺双寿,每笔巨大的开销背后都是对清朝近代国防建设的剥削。

经费的拮据使得北洋水师再也没实力去更换淘汰已经落后的舰载武器装备。在那个年代里,海军技术装备基本呈现五年一小代,十年一大代的划分格局,然而自从第一次采购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已经接近20年未曾换装主力舰炮!在大东沟海战里,北洋水师战舰上的架退式火炮在射速上根本不是旧日本联合舰队的4.7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对手,在射速上完败于对面,导致了被人追着一路打的局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