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次下马差点被拍死:为何说给强-5生命的不是陆孝彭?

军迷圈
文|诤闻军事
强-5攻击机,被中国军迷亲切地称为“小强”。该机以苏联米格-19的技术为基础进行设计,但从气动外形完全不同,是中国“原创”的第一代超音速攻击机(强击机)。不过这个强五也是几次起死回生,堪称中国战斗机领域的“小强”。
1958年3月,空军向航空工业部门提出了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的要求。1958年8月强-5飞机项目正式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上马,由陆孝彭担任总设计师。但是由于仓促进行结构和系统的详细设计并试制生产,结果问题很多,被迫停产,这是强-5第一次下马。
陆孝彭带领设计人员仔细消化、吸收米格-19的设计资料,深入生产实践,直到1960年5月才完成第四次设计更改,再度启动了强-5的试制活动。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条件恶化,为了确保两弹一星计划,强-5被迫第二次下马。
但是陆孝彭认为强-5下马十分可惜,因为设计图纸已经下发,一部分零部件已经开始生产,所以陆孝彭申请成立了一个强-5小规模试制组。为了不影响工厂的正式任务,陆孝彭还当起了车间主任,自己扛着零件加工,见缝插针制造强-5。
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强-5的研制在1964年全面恢复,并开始生产两架原型机用于测试。然而在第一架原型机在静力试验中,加载至98%负载时彻底毁坏,事后查明是组装人员自以为是的用两条8毫米钢缆代替一条16毫米钢缆。但这次低级的失败,却让强五第三次面临下马的困境。
而这时,空军领导联名给中央写报告。他们在报告中认为:我们的意见,强-5飞机虽然还不是一种理想的强击机,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种飞机的设计试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材料大多立足国内,可以试制原型机。现在从强五着手,比新设计强击机快一大步。而且这项工作对锻炼技术队伍、积累设计经验和资料都有好处……
就是这个报告,挽救了强-5战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强-5已经成为中国战斗机的经典之作。因此后来有人评论称,在中国,对新生事物的开发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战机成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这个支持,是领导机关而不是苦逼的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