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从阿根廷潜艇救援,看美军潜艇救援的独到之处

军迷圈

关注

文|默虹美海军小站

原标题:从阿根廷潜艇救援,看美军潜艇救援的独到之处

从阿根廷潜艇救援,看美国潜艇救援的技术、模式的独特之处

一、借机显摆FOC完全行动能力

11月阿根廷潜艇“圣胡安”失踪后,美军急吼吼把自家潜艇救援系统派出去显摆。18日,应阿根廷海军请求,美海军水下救援司令部URC派出2套深潜救援队伍前往南美洲,协助智利失踪潜艇救援。3架空军的C-17和1架C-5承担了首批运输任务,包括潜艇救援舱SRC和无人潜航器ROV,预计19日抵达阿根廷。第二套加压救援模块PRM将于下周到达。

SR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的潜艇救援舱,其实就是类似潜水钟,至今仍在使用,一次救援6人,可与850英尺深度的遇险潜艇对接。而PRM作业深度2000英尺,允许潜艇对接倾角45度以内,一次救援16人。

美海军的1架P-8A巡逻机,和NASA的1架P-3已经抵达阿根廷,协助搜寻和定位工作。

尤其是后续运抵的SRDRS系统,是美军2017年5月刚刚IOC的新系统,名为“潜艇深潜救援与加压系统”SRDRS,正好借机显摆。

二、先进而务实的SRDRS系统

 

SRDRS研制历时10年,只在取代服役31年之久的DSRV-2救援潜艇。

DSRV能一次救援24人,工作深度600米,最大深度1500米,动力是2台大型电池,接口兼容45度倾斜,能C-5“银河”运输机24小时内运抵全球任何地方,也可以搭载在具备MOSUB接口的现役核潜艇上。

而SRDRS则更复杂,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2006年交付的水下评估作业系统AUWS,其实就是一套工作深度610米的刚性深潜服ADS2000,用于救援人员先下水去探摸和评估潜艇遇险情况,清楚障碍,做救援的前期准备。不过目前这项工作逐步被ROV遥控水下潜航器取代。

第二部分,2008年交付的耐压救援模块系统PRMS,也就是一个有缆遥控救援潜艇,有多个姿态推进器,运动控制更灵活。对接舱口采用类似F-35B战机三轴旋转尾喷管那样的设计,2轴旋转,能适应最大倾斜角45度的接口对接。里面容纳2名操作人员和16名遇险艇员。工作深度610米,4级海况可用,抗2.5节海流,具备5个大气压的增压。

第三部分,2017年交付的减压系统SDS:看上去像船上的几个集装箱,它们能和救援模块PRMS对接,在保持5个大气压的情况下把艇员安全从救援模块PRMS转移到加压舱里,也就是所谓压力下传输能力TUP,然后继续进行治疗,以及缓慢减压减压,减少减压病的风险。整套系统可以容纳155人,也就是一艘美军核潜艇的需求。

最大的亮点是全套设备模块化,可在飞机、船舶、卡车上快速运输,安装在各种母船上投入使用,不受专门潜艇救援船的限制,全球快速部署,所以一套就够。

具备全球72小时快速响应,610米救援和5个大气压转运能力。

三、还有深海打捞救援装备

随着阿根廷海军判断潜艇已经失事,艇员全部遇难,后续将进入残骸定位打捞事故调查阶段。此事,美国人的一整套深海工程装备就可以排上用场了。

比如深海残骸定位的无人潜航器、拖曳式合成孔径声纳等,在当年MH 370搜救时都用过。

“蓝鳍金枪鱼”系列无人潜航器能在4000米水深持续工作20多小时。

而SAS-60系列拖曳式合成孔径声纳则是美国海军的长期合作伙伴,其6000米合成孔径声纳系统,阵面3.3米,分辨率10厘米,每小时30G数据,64位windows XP,8核Xeon处理器,单侧扫描幅宽1200米,每天扫194平方千米。

上述装备一年多时间里就在澳大利亚探摸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底。

四、简单分析:

1、性能先进而务实:可以看到,美军潜艇救援装备里,既有二战时期的SRC潜水钟,也有30年历史的DSRV-2救援潜艇,也有先进的SRDRS,这反映了美军一贯的思路:不求全面先进,但求够用、务实。比如610米的救援深度,基本上就是美国核潜艇的极限深度,再深就被压碎了。顺便说一句,英国的LR-7的工作深度号称大于300米。

再比如,SRDRS的深潜器放弃了DSRV-2的电池供电,而是电缆方式,虽然有根“尾巴”操作不便,但持续作业能力、设备功率都大大提升。

2、潜艇救援是一个系统工程:深潜救援可不仅仅是救援潜艇。美军此次动用了P-8A巡逻机的海面搜寻,基于电子侦察和情报分析的定位解算,无人潜航器、成像声纳海底探查,AUWS探摸,PRMS救援潜艇救人,船载SDS减压系统减压治疗……目前美国人的基本上是全球最完整的体系,覆盖全过程。

3、新模式:模块装备+民间载具+全球机动:不同于很多国家“专用潜艇救援舰+救援装备”的模式,美军现在已经采用“核心装备模块化+全球战略机动+租借民用平台”的模式,全套设备模块化,可在飞机、船舶、卡车上快速运输,安装在各种海洋工程船母船上投入使用,不受专门潜艇救援船的限制,全球快速部署,所以一套就够。

比如美国海军285艘舰队里,就豢养了一支潜艇与特战支援船队:目前有9艘,都是租的,分别是向Edison公司和Hornbeck公司,以及夏威夷救援集团租用,大部分是沿海作业船型HOS, OSS,用于为海军的特种作战,以及潜艇提供支援。

这种模式,即节约开支,有满足了全球潜艇快速救援的需要。比如新闻报道解放军潜艇已经高调在亚丁湾巡航“护航”,假设一旦在这样远的海域遇险,海南出发的救援舰20节航速马不停蹄4000海里也要跑8天多,而美军这种模式是24小时就能空运到该地,72小时内租船出海实施第一轮救援。有志于全球活动的海军应该具备这种全球快速潜艇救援能力。

而蓝鳍金枪鱼,SAS-60等水下装备,也是采用商业公司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4、工程实用vs科研报奖:也许有人说这些深度啊、技术指标不算什么。我们有蛟龙、彩虹鱼等等……其实目前中国水下装备最大的问题,除了性能、国产化,而是工程化实用化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很多还处于科研成功报奖,奋起直追阶段,但距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成熟产品,像MH370搜索里面众多欧美成熟产品一样,来了就持续工作一年多,扫描数十万平方海里的海底。这种成熟度、可靠性、实用化、工程化能力,还有产业化推广,商业化服务能力,还需要奋起直追。

最后,思想、模式的进步,对成熟度的重视,跟技术与装备的进步,一样重要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