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侧卫系列战斗机的机头为什么会明显下倾?

军迷圈

关注

文|空军之翼1

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27“侧卫”系列战斗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外形特点,那就是机鼻呈明显下倾姿态,这一特征在该机于地面滑行时尤为明显,就好像一条愤怒的眼镜蛇。

苏-35(苏-27M)

机鼻下倾这个设计特点一般出现在机腹进气的单发轻型战斗机上,如通用动力的F-16“战隼”。该机的雷达罩呈扁圆形而不是传统的圆形截面,配合机鼻下倾后能让雷达罩和前机身共同形成一个扁平的下表面,在各种机动中都能对气流起到理顺和预压缩作用,将发动机进气的迎角突然变化降至最低。当飞机迎角25度时,其进气口的本地气流迎角仅有10度,而相比之下传统两侧进气道设计此时的本地迎角已达35度。

F-16“战隼”

苏-27也能被视为一种机腹进气布局的战斗机,该机的两个楔形进气口就位于前机身边条下表面两侧。机鼻下倾后,机头雷达罩的圆形表面逐渐向后扩展为宽而平的表面,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很好地整流,提高进气平顺度,特别是大迎角状态下。

这种对苏-27机头下倾原因的解释看似最权威,但有一点很让人疑惑,那就是前三种机腹进气的战斗机机鼻下倾的幅度都没苏-27大。

如果说苏-27明显下倾的机鼻是出于气动设计的目的,那么为什么在与该机采用完全相同的宽间距发动机舱升力体布局的米格-29上,机鼻就没有明显下倾呢?难道是米格-29的进气口不需要前机身下表面的预整流吗?

当然不是。

米格-29

从米格-29的例子可以看出,单纯从进气整流目的看,苏-27完全不需要把机鼻如此下倾。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27的机鼻明显下倾?

答案是落后的雷达。

在苏-27的研制过程中,苏霍伊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力排众议,彻底推倒T10方案,重新研制T10S方案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正是西蒙诺夫的大胆决定,才使苏-27最终成为一代名机,成为一种能与F-15“鹰”相抗衡的战斗机。

最初的T10方案除了存在诸多气动和结构缺陷之外,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机鼻直径过小,塞不进N001雷达。

T-10方案

苏联空军要求苏-27的雷达必须在性能上不低于F-15的APG-63,但苏联的电子工业远比美国落后,当时的战斗机机载雷达还普遍采用真空电子管电路,体积庞大,非常笨重,可靠性低下,对电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为了接近APG-63雷达的性能,苏-27采用的N001雷达必须加大发射功率,采用更大口径的天线才行。

所以,为了塞入重达980千克的N001雷达系统,苏霍伊设计局在重新设计T10S时对整个前机身进行了彻底修改,围绕着庞大的雷达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T10S的雷达罩被大幅加粗后,为了不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员向下视界,只能把机头做成明显下倾状。

侧卫机鼻雷达罩

苏-27的机鼻明显下倾实属无奈之下的选择,幸好苏霍伊设计局具有强大的研制实力,才没使苏-27的飞行性能遭受多大影响。苏-27原计划采用纵向静不稳定设计来提高敏捷性,但由于机头电子设备(主要是雷达)比预期要重,所以这个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最后苏-27的纵向稳定性接近中立稳定。

在后来的老苏-35(苏-27M)上,苏霍伊设计局又进一步加粗了机鼻以塞入N011M相控阵雷达,导致该机的前机身显得更加下倾。

苏-35(苏-27M)

由于N011M增加的重量使苏-27M重心前移,这将降低敏捷性,解决方案就是简单粗暴地在前机身增加一个小型升力面以抵消重心前移。这副鸭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书,使压力中心前移改善静不稳定性,结果苏-27M的静不稳定性从苏-27的中立稳定提高到-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