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舰载机的起降到底有多难?为何会出现“红视”和“撞墙”?

军迷圈

关注

文|东方新观察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

如果对这个数据还是没有概念的话,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后一定印象深刻。

歼-15“飞鲨”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曾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透露,李中华开歼-15(横拟器)根本就落不上舰。孙聪院士的这句话让人惊叹,要知道李中华可是赫赫有名的王牌试飞员,挑战禁区的勇士——对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10进行“低空大表速”试飞。像李中华这样一位勇于挑战极限的试飞员竟然开歼-15不会着舰?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舰载机飞行员和陆基战机飞行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驾驶模式,飞行员的操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大家知道,我国的辽宁号航母采用的是14°仰角的倾斜甲板,舰载机采取滑跃起飞的方式,据某舰载机飞行员回忆,歼-15舰载机起飞时看似是一个漂亮的弧线,但对舰载机飞行员来说,每次在甲板上驾机起飞,由于滑行距离短,需要迅速把飞机加到起飞的速度。瞬间加速,飞行员看到的起飞甲板,根本不是14°的斜面,而是一扇迎面扑过来的钢铁巨墙,高速滑行的一刹那,就有一种加速撞墙的感觉。

起飞“撞墙”,降落则是“砸”下去的,因为航空母舰在海上是在运动中的,特别是升沉和俯仰运动影响很大。即使甲板突然上升或者下降两米,触舰位置也不能偏太多。所以舰载机只能以一个极为陡峭的角度下降并砸在甲板上。

另外,着舰瞬间,飞行员还会出现“红视现象”。舰载机着舰时不是减速而是加速,确保钩不住阻拦索时能够迅速复飞,离开航母舰体。钩住阻拦索时,由于是高速着舰,颈椎、腰椎和脊柱要承受巨大的冲击。因此,每次飞机着舰停稳后,我都要调整一会才能下来;由于惯性的作用,飞机被钩住的一瞬间,感觉到全身的血液都涌向头部,眼睛大量充血,眼前全是红的,这就是常说的“红视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