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飞豹战斗机轰炸机复盘,弊端和优胜何在?

军迷圈

关注

文|大水

飞豹战斗轰炸机是我国第一种自主研发的战斗轰炸机,挂载3个副油箱和2发反舰导弹可以对1000公里外的敌人军舰发动攻击,也可以挂一个副油箱,4发反舰导弹对近一些的目标发动攻击,设计师从开始也考虑到空战问题,可以挂载霹雳5近距红外导弹自卫,空战时候可以做7g的机动,最近几年大力改进,改成电子干扰机和反雷达导弹飞机,但是在俄罗斯苏30战斗轰炸机和国产歼16飞机的冲击下,渐渐淡出。

飞豹战斗轰炸机,是我国海军攻击力量最近20年的中坚,挂载多,航程远,机动性好

现在距离飞豹飞机定型20年了,可以对飞豹飞机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当然,最开始说不足。

1,气动布局上,作为攻击机追求航程,机翼选择大展弦比机翼增加升阻比,是完全正确的,变后掠翼和苏27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设计师过于保守,机翼没有二战后就开始普及的前缘襟翼或者缝翼,采用前缘襟翼缝翼可以在低速大大增加升力,提高载弹量油量,而且在做机动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提高过载1g以上,同时也可以将失速攻角提高5度以上,大大保证了飞机的安全性,尤其飞豹经常在低空高速飞行,这个设计缺陷显得更为突出,最近几年飞豹坠毁事故屡屡见诸报道,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飞豹在极限边界飞行时候,超过限制之前没有特别明显的异常现象,不容易掌握。

飞豹采用大展弦比后掠翼,适合远程飞行,但是机翼采用固定前缘,限制了机动性和安全

2。机身挂载不够合理,挂点过少,利用率低。作为一种大型攻击机,机腹只有一个挂点,显得比较少,而欧洲的美洲虎攻击机和狂风攻击机,机腹就多个挂点,美国的F15E战斗轰炸机,飞机机腹挂点占了全部挂点的90%以上,重型载荷挂在机身下,有很多好处,一个是充分利用机身强度高的特点,另外一个是飞机的重型挂载距离机身轴线近,飞机的配平压力小,容易操纵,而且机动性好。

飞豹机腹挂点设计少,就一个副油箱,可以换多联炸弹,设计不够优化

类似吨位的狂风攻击机,肚皮下面有2个超长的重型挂架,可以挂多个炸弹和导弹,设计更胜一筹

3。救生系统选择不合理,飞豹作为一种串列双座飞机,相比普通单座战斗机相比,对救生的要求更高,而且飞豹战斗机为了提高生存力躲避敌人的防空导弹,作战飞行高度往往偏低,这个时候万一出事,留给飞行员的逃生时间就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选择逃生速度慢的座舱盖弹射方案,而应该选择穿盖逃生系统。

飞豹采用串列座舱,2个飞行员,采用座舱盖弹射逃生,效率不高

以上是不足,现在反过来看优点。

1。飞豹比竞争对手优势明显的多,飞豹的对手有2个,一个是沈阳的歼8加强机翼版本,还有一个是南昌的变后掠翼强6。

沈阳的机头进气歼8,加强机翼挂对地对海攻击导弹,这是一种很差的选择。

第一个,机头进气,雷达罩尺寸就太小,严重限制了雷达的发现距离,而国产雷达攻关久久不下,只能做最差打算,做一个尽量大的机头容纳水平欠佳的国产雷达,事实上,飞豹的雷达罩尺寸接近一米,仅次于苏27大小,在国产飞机里面几乎可以算老大。

第二个,歼8飞机采用了三角翼加平尾的米格21类似方案,这个方案的有点是超音速阻力小,弱点是,亚音速升阻比低,航程特别短。

飞豹比当年的竞争对手,机头进气歼8机翼加强版具有全面的压倒性优势

第三,歼8飞机采用了涡喷7发动机,高空高速性能好,但是对于客户要求的中低空飞行远程巡航来讲,油耗太大,不合算,飞豹采用了英国罗罗公司的spey发动机,油耗很低,可靠性好,非常适合远程攻击任务,缺点就是高空高速发动机推力锐减,推力和涡喷7差不多。

另外一个对手,南昌的强6攻击机,采用了单座单发设计,米格23的变后掠翼和F16的机身结合体,指标很高,但是也存在极大的隐患。

变后掠翼增加机体重量非常大,基本要增加10%左右的结构重量,对于中国薄弱的发动机工业来说,增加200公斤推力都要奋斗10年以上,非常不现实,而且变后掠翼控制系统特别复杂,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就美国F14攻克,别的国家都手动,在手动控制后掠角的情况下,而且还采用了单座设计,飞行员一边手忙脚乱的控制飞机,一边要操纵火控雷达和导弹进行攻击,这是不可承受之痛,实际上三代机大都采用双座机进行对地攻击,无它,一个人打死也忙不过来。

南昌的强6,设计效率高,体重轻,但是采用变后掠翼和单发设计是极端的冒险

强6飞机挂点设计比较合理,总体阻力也比较小,设计优点很突出,但是弱点也很突出

而且最糟糕的事情还是,强6即使搞定了机翼控制和自动化火控系统,发动机的选择就成了难题,最初想选用仿制米格23发动机的涡喷15发动机,国内航空发动机公司都觉得涡喷太烂,必须上涡扇,原定使用沈阳发动机的12吨神器涡扇6,但是美好的事情经常发生,不过仅限于梦里,可靠耐用的12吨推力发动机,最少得再等20年。

2。飞豹攻击机,是西飞的生死存亡机,在技术储备少到极点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子,做出了一个可靠能用的平台,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必须点赞。

西飞最初就做运8运输机和轰6轰炸机,在70年代没有多少经验,就想出来设计两侧进气,双发战斗轰炸机,国内没有任何机型可以借鉴,而且国际上严密封锁技术,几乎寸步难行。

总师举个例子,就两侧进气这个很简单的事情,他们没有掌握如何设计两侧进气道的微小弯曲进气道,只有一个初浅的认识,发动机进气道长度大体是发动机进口直径的5 -6倍,而且进气道弯曲不能过度,过度容易造成管道气流分流,发动机容易喘震,而是凭着胆大,做了一个模型,通过了罗罗公司的发动机进气兼容性评审。

美国人1958年推出的F4战斗机,到了30年后大规模退役时也不给中国点资料看看

飞机设计成双座飞机,吸取了美国F4鬼怪的设计经验,但是如何排布座舱设备,座舱结构如何设计才能轻便耐用容易维修,国内没有足够经验。80年代中美蜜月期,西飞向美国提出希望得到美国人的技术支援,就是F4机头的图纸,结果遭到断然拒绝,事实上,美国人那时候,F15,F16生产10多年,好几千架,铺天盖地,F4战斗机基本要退光了,但是家里的垃圾堆都不让你翻,真是非常伤自尊。

飞豹战斗机比歼82战斗机首飞晚了4年,但是飞机毛病远远没有歼8那么多,操纵系统,航程,载弹量,可靠性都比歼8好不少。

当然,为飞豹的设计师说句公道话,对于机翼加前缘襟翼的问题,我国战斗机攻击机,到了92年J7E才开始有成功的记录,而国内航空研发的老大,北方所,第一次加装前缘缝翼的技术验证机98年左右才做实验,没有进行一次飞行就停了,理由是,客户不需要加强J8的机动性,最后忙于生产引进的苏27飞机,有现成的资料和实物,然后就这么过去了。

歼7E战斗机采用了带前缘襟翼的双三角翼,大幅度提高了机动性和航程,大迎角性能也有大幅度提

西飞在缺乏前缘襟翼设计技术和实物,国内也无先例的情况下,选择不使用来降低风险,无可厚非,当年西飞经济形势特别差,一年没几个轰6订货,几万人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严重的生存压力之下,手里只有运8和轰6的资料,能创意出一个战斗轰炸机,这就是一个奇迹,值得大家点赞。

最后,严重呼吁,希望国家拨出专款,尽快改造飞豹的逃生系统,将弹射改成穿盖,给飞豹的英雄飞行员们一个放心,一个安心,早一秒钟可以多几倍生存机会!

给飞行员提供最快捷的救生系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