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有一重大科技创新,欧洲航空巨头都在学?

军迷圈
文|看空天
西方媒体总是称歼-20抄袭F-22和F-35,说是这两种飞机的“合体”。当然,单看某些部位和部件,歼-20确实和F-22有些“像”,比如说座舱盖,但是如果硬说歼-20抄袭F-22恐怕是要贻笑大方的。不仅不能说歼-20抄袭F-22,实际上,现在欧洲在一些战斗机的改进上,反而开始“抄袭”歼-20了。
量产型歼-20,其采用的带边条的鸭式升力体布局是四代机中最特殊的构型。图片来自于网络。
歼-20采用了独一无二的带有边条翼的鸭式升力体布局,仅从这一点上就足以反击那些歼-20抄袭论的国外媒体。这种独特的构型,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重大科技创新,它主要是出于降低超音速阻力、提高亚夸音速最大升力系数这种相互矛盾的要求考虑的。看空天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分析了歼-20超音速降阻措施,这里我们聊一聊它是怎么提高亚音速时的最大升力系数的,欧洲战斗机又是从哪方面“抄袭”了歼-20。
歼-20的鸭翼算是中距鸭翼。图片来自网络,版权见水印。
从气动布局上看,歼-20是一种非典型的鸭式布局,继承了歼-10战斗机的中距鸭翼布局。由于强调超音速性能,为提高超音速配平能力(超音速状态下战斗机的升力中心后移,配平就是要在纵向让升力与重力保持平衡),增加力臂长度,间距还更大一些,可以说是中远距鸭翼吧。
和普通的翼身融合体相比,升力体可以产生大约15%-25%的升力增量。图片来自于网络。
歼-20的鸭翼的第二个特点是效率较低的中位鸭翼。歼-20机翼为上单翼构型,这是出于至少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方面机翼(当然也包括鸭翼)与精心设计的机体构成一个翼身融合的升力体构型,升力体可以产生大约15%-25%的升力增量。另一方面是出于在侧面布置内置弹舱的考虑,导致几乎不可能采用中单翼或者下单翼。这也导致了鸭翼位置与机翼大致在一个平面上,属于中位鸭翼。在高位、中位和低位鸭翼三种构型中,高位鸭翼的气动效果最好,鸭翼产生的漩涡可以与机翼的气流产生更大的有利干扰。中位次之,低位最差。所以,之前的鸭式战斗机鸭翼多采用高位鸭翼,普遍比机翼高出一截。为提高鸭翼涡流对机翼的有利干扰效果,歼-20的鸭翼有一个上反角(歼-10也有这样的上反角),但是其总体效果可能仍然不及高位鸭翼。
歼-20的鸭翼与机翼在一个平面,属于中位鸭翼,气动效果相对较低,但是采用了一个上反角。
中位鸭翼加上距离机翼较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鸭翼的增升效果。为此,歼-20使用了边条,利用边条产生的脱体涡进一步加强对机翼的有利干扰,提高其最大升力系数。
其实,边条和鸭翼都是基于旋涡空气动力学发展而来的,通过鸭翼、边条、机翼的脱体涡产生的有利耦合来增加升力。这里要说明的是,很多论文都显示,同等面积的边条增升效果要好于鸭翼(当然也有论文认为边条的升力增量不如鸭翼,但是未给出两者的面积等具体参数),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鸭式布局的飞机比常规布局飞机“有先天的优势”。另外,边条的采用相当于减小了机翼的相对厚度,增大了有效后掠角,降低了波阻,更加有利于降低超音速阻力。
歼-20同时采用了鸭翼和边条,进一步增大了升力增量,加之升力体的采用,使得歼-20战机获得了可能是四代机中最好的升力特性。这一点,无疑是中国设计师的智慧所在。根据宋文骢院士生前的一篇论文显示,鸭式布局的最大升力系数超出常规布局的翼身融合体49%,而鸭式布局加边条则超出了60%,如果再结合升力体机体,最大升力系数是常规翼身融合体的1.8倍。
在歼-20之前,较少出现鸭式布局配边条的情况。有观点认为,如果两者处理不好,鸭翼对边条拉出的涡流造成干扰。此外,边条还会额外付出重量和隐身的代价,所以鸭翼+边条的效率虽然大于单独使用鸭翼或者边条,但被认为仍然是1+1
量产型歼-20的边条使用了三角形边条,虽然气动效率下降,但是其直线轮廓可以将雷达波向一个方向反射,RCS特征较好。图片来自网络。
歼-20的边条,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改进。边条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其前缘涡本身的涡升力,另一方面,他与机翼的有利干扰、推迟机翼分离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希望边条涡的强度大和稳定性好。从升力特性上看,尖拱形边条要比三角形边条更好一些。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最大升力系数,歼-20验证机上的边条是尖拱形边条,其涡升力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升阻比,但是雷达散射特征较大。在原型机以及后来的量产型歼-20上,边条改为三角形边条。从一些飞行中的照片来看,似乎也减小了边条涡对垂尾的干扰,同时提高了飞机的航向稳定性。更关键的是,三角形边条的RCS特性好于尖拱形边条,前者将雷达波向特定方向散射,而尖拱形边条的RCS图更为均匀。与改进边条形状并行进行的隐身改进还包括垂尾、鸭翼等切尖,减少锐角,降低正面0到30度角内的RCS。
歼-20验证机上的边条为尖拱形边条,气动效果虽然好,但是雷达反射特征不够好。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知道是不是鸭翼加机翼边条在歼-20上取得的成功给国外设计师一些灵感,但我们看到的是,最近采用鸭式布局的“台风”战斗机也开始加装边条了。“台风”战斗机采用了典型的远距耦合鸭翼。相对于近距耦合鸭翼,远距鸭翼的耦合能力下降,所以标准型“台风”战斗机在机身上使用了一个涡流发生器或者叫机身边条、侧板,以增加涡升力,并与机翼形成有利干扰。但是,其安装的机身边条的后掠角较小,不利于涡流的产生。
早期歼-20的边条为尖拱形。图片来自于网络。
标准型的“台风”战机无机翼边条,机身边条狭长形,后掠角较大。图片来自于网络。
为此,最近,“台风”已经对新构型进行了测试,这一构型大大提高了敏捷性和携带武器的能力。与标准型飞机相比,一方面将机身边条改为三角形,增大前缘后掠角,以便能够拉出更强、更稳的脱体涡。另一方面在机翼前缘增加了一个小型边条。这两方面的改进,提高了升力,迎角和滚转速率。空中客车公司表示,改进使最大机翼升力提高了25%,进而提高了转弯速度,盘旋半径更小,并且提高了低速下机头指向能力。根据测试飞行员Beltrame的描述,攻角要比标准飞机高出45%,滚转率提高100%。着陆品质也得到改善,机动性、敏捷性和精度都得到提高。据称,标准型“台风”可以达到不超过70度的攻角,新配置的最大迎角为100度。
对台风战斗机的气动改进,包括使用了三角形的机身边条,为机翼加装了小型边条。图片来自于网络。
改装后的“台风”战斗机进行测试。图片来自于网络。
上图为“台风”战斗机机翼边条特写。图片来自于网络。
据美国《防务新闻》的报道,还在开发中的采用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鹰狮” E / F战斗机也为机翼增加了小型边条。
这样一说,整个欧洲都在抄中国的歼20了?其实并非如此。
据说正在开发的“鹰狮”E也为机翼加了小边条,但是并不明显。图片来自于网络。
利用鸭翼和边条共同提高升力系数,是世界各国设计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普遍的想法。苏-27这类原本采用边条翼的战斗机,在改进时增加了鸭翼,从而构成了三翼面布局。而鸭式布局使用边条,实际上也并非中国的首创。
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阵风”战斗机实际上就有边条,只不过这个边条比较小,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法国“阵风”战斗机很可能是最早使用边条的鸭式布局战斗机。不过其边条很不明显,效果不详。图片来自于网络。
改进后的“台风”战斗机和“阵风”战斗机的机翼边条对比。图片来自于网络。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外形像不像,手段是否类似,就去判断谁抄谁的问题。“欧洲”战斗机没有抄袭歼-20,歼-20更不是别国的某种飞机的复制品。
苏-33算是在带边条的常规布局飞机上加了鸭翼,构成了三翼面布局,同样综合了鸭翼、边条的增升效果,不过其鸭翼不可差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