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圈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对朝鲜真的管用吗?

军迷圈

关注

文|现代军事

作者:廖南杰

随着朝鲜连番进行导弹试射并声称成功试爆氢弹,美日韩三国的恐慌情绪日益加剧,除进行导弹拦截试验作为回应外,还呼吁联合国启动新一轮更严厉的制裁。面对华盛顿部分政客要求采取“断然措施”的激烈建议,竞选时期自诩强硬的特朗普却始终保持克制,陆战队出身的国防部长马蒂斯更是公开倾向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美方高层的种种动作不乏“先礼后兵”的意味蕴含其中,根据美国媒体的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其对于导弹防御系统的实际效用信心不足。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9月17日发表了防务专家戴夫•马约达尔的署名文章,文章称,朝鲜本月15日再次向太平洋东部地区试射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这也是其连续第二次飞越日本领空的试射活动,虽然美日双方对导弹进行了全程跟踪,但并未实施拦截。马约达尔认为,朝鲜这种“挤牙膏”式的实力展示让美国及其盟国无从判断其导弹研发进展和核原料储存情况,除了在半岛不断举行军演稍加威慑外别无办法。拦截朝鲜导弹的动议充其量只是说说而已,实则既“不敢”,更“不能”——“不敢”是不清楚朝鲜拥有的具备实战能力的弹道导弹和核弹头数量,“不能”是导弹防御系统也许根本不像宣称的那样“万无一失”。

美国军备控制协会裁军与威胁降低政策分部主管金斯顿•利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拦截朝鲜试射的弹道导弹在技术上“存在极大难度”,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朝鲜导弹的试射日期并不公开,美方无法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朝鲜拥有多个导弹发射场,部分位于植被茂密的山区且伪装良好,美方无法事先确定具体地点;

第三,朝鲜每次试射的导弹型号并不一致,其8月29日试射中首次飞越北海道上空的可能是“火星-12”弹道导弹,而此次试射的导弹根据弹道高度、飞行速度等数据分析,可能是另一型号;

第四,随着朝鲜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重型运输车辆的技术逐步成熟,其在领土腹地亦可完成发射,无需靠近边界或海岸线;

第五,美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的设计初衷是保护陆上重要目标,并不适用于开阔的太平洋水域,“萨德”系统(THAAD)只能拦截飞行末段的弹道导弹,“爱国者”PAC-3针对的则是速度相对较低、射程相对较短的近程弹道导弹。

换句话说,美军没有料到朝鲜会在近两次导弹试射中彻底改变过去高弹道、近射程的固定模式,转向高度实战化的新模式,其现有拦截手段不是“够不着”就是“用不了”,处境十分难堪。而之前进行的历次反导拦截试验则更像是互相通告了时间、地点,配合默契的“烟火表演”,除了给盟国强喂一颗不甚管用的定心丸,也只能“自欺欺人”。

唯一具备可能性的只有海基“标准-3”拦截弹和“宙斯盾”舰,但如果将这些舰艇分散部署至太平洋区域用于拦截坠落区域不明的朝鲜导弹,势必会暴露本应保护的人口密集区、重要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军事基地。而一旦朝鲜在这些舰艇脱离原定阵位后突然发射大量近程弹道导弹,将大大加重“萨德”和“爱国者”系统的工作负担,甚至被对手的饱和攻击淹没。

利弗表示,如果美日联合研制的“标准-3”Block 2A完成预定测试任务并快速批量装备部队,当前应对朝鲜导弹试射的窘境有望得到缓解,该弹将有能力拦截大气层外飞行中段的弹道导弹目标。但他同时承认,即便如此,美军对于助推段和上升段的弹道导弹目标仍然无能为力——“无论对手发射的是洲际、中程还是近程导弹”。

雪上加霜的是,“菲茨杰拉德”号和“麦凯恩”号两艘驱逐舰接连发生严重的撞船事故,不但削减了美军在西太平洋区域部署的“宙斯盾”舰数量,而且可能导致所有同型舰进行设备升级和系统维护,这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造成美军的海基导弹防御力量出现漏洞。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拦截朝鲜试射的导弹,恐怕更多的要“依靠祈祷所获得的好运”。

利弗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且妥善周密的应急方案,对朝鲜试射的导弹进行拦截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试射的导弹由于使用配重代替了核弹头,因此一般并不具备实质性威胁,但对其进行拦截无疑极具挑衅意味,将加剧半岛紧张局势;

第二,为了一枚不带战斗部的试验弹暴露导弹防御系统的雷达、拦截弹等关键设备的核心数据显然得不偿失;

第三,如果拦截失败——这显然概率更大,将使美国在国际上的外交形象受损,其国防科技实力也将遭到质疑,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第四,耗费巨资建立起来的导弹防御体系及其所属项目可能由于拦截失败而遭到国内反对派的强烈抨击,俄罗斯等国可能趁机推销其同类装备抢占市场,发展中国家则会进一步营造“美国正在引发军备竞赛”的不利舆论。

第五,无论是装备诱饵还是制造更多的导弹,朝鲜能够轻易破解导弹防御系统的包围,而美国则需要采购数倍于对手的拦截弹和“宙斯盾”舰进行应对,这最终将变成吞噬美国经济的“黑洞”。

因此综合分析,唯有外交途径,才是解决朝鲜问题的最终手段——美国政府毫无疑问深知这一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