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民青:毛主席说原子弹是纸老虎我现在理解了

军迷圈
文|华语智库
1946年毛泽东对美国著名女记者斯特朗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中国坚持有限、有效核威慑战略思想在全球独树一帜,与美国和前苏联依靠核武器数量的核威慑战略思想相比,中国至少节省了上万亿美元资金。未来,中国军力在赶超美国的实践中,应继承发扬这一战略思想,继续走节约型国防建设道路,避免与军事强国开展核军备竞赛,避免军费开支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
当年,中国在拥有第一颗原子弹后,有人质疑说,中国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研制原子弹花了国家大笔钱,究竟值不值?被誉为“战略大科学家”的钱学森一向性情温和,很少与人争辩,对此,他却曾发了脾气,严辞回敬质问。他认为,中国研制原子弹费用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少而又少,不仅值得,而且必须!
那么,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究竟花了多少钱呢?有媒体根据资料,通过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估算认为,中国的爆炸第一枚原子弹直接耗资28亿人民币;建设核工业体系与配套开支(如铀开采等)在数十亿人民币,最多达到80亿人民币左右规模。除此以外,包括核武装等其他开支,如核潜艇、导弹核武器开发等,总额约是建设一个宝钢的代价,即:300亿人民币左右。
又有媒体披露,1955年1月15日,中国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秘密计划。如果以此计算,10年间平均每年的原子弹发展费用是2.8亿。如果从“596”工程算起,即: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工程,于1959年作为计算起点,每年费用是4.7亿。即使进行极端计算,至1962年,正式启动第一枚原子弹试验计划开始,3年间平均每年花费约9.3亿元。
根据彭德怀元帅1957年发表的《军事建设概况》一文的解密材料披露:1956年中国军费的开支是61.16亿元,约占国家总支出的20%。其中,用于军队人员吃、穿、训练、装备修理、办公杂支、工程建筑、动员复员的费用,占去大部分,用于装备购置费用的只占一小部分。1957年度的军费预算是55.23亿元,较1956年度减少将近6亿元。
据资料显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动员了20个部(院)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人数达数十万人。从铀勘探到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按1957年的价格计算,约107亿元人民币,按1981年的价格计算,约128.6亿元人民币。有专家认为,如果这份资料可靠的话,可以认为,中国为此每年耗资约10.7亿元。
1965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说:“我们用很少的一点钱搞试验,我们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破第一颗原子弹
事实上,国外专家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费用的估算有明显误区。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核工业建设不属于核试验范畴以内。在军事系统内的投资,属于国防开支的一部分,周边建设,如:用于铁路等的建设属于国家基础投资,按正常估计不在核计划费用计算之列。同样,中国科学院等非军事系统的原子能单位,应该也不在核计划开支中被计算,只有核工厂等直接隶属于军事系统。
专家认为,总体来说,虽然中国的核计划项目庞大,但是,主要费用在国防开支中列出,而一些基础建设则是中央政府的投资。当时,中国政府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每年的基础投资只有21亿人民币,不可能给与核计划更多的周边资金。在军事体系以外,中央政府能够给与核计划的可调用资源,没有通常想象中的那么多。
由于资料有限以及统计标准和数据的原因,对美国和中国研制维护核武器费用的统计,人们只能进行概略估算,即使按照美国某些机构和部门披露的数据进行对比,在这一领域的费用,中国与美国也相差极为悬殊。
有美国专家估算,中国花费的费用至多不达美国的5万亿美元5%,即:2500亿美元。对此,不少中国专家均认为,显然,这个数字绝对高估了中国的费用,不过,即使按照美国专家的估算,两国相关的费用相差也实在太远了。
中国的核战略思想在全世界的确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说,这得益于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
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据悉,当天,延安的《解放日报》在刊登这一消息时,曾将原子弹爆炸高度评价为“战争技术上的革命”。
毛泽东对这样的评价颇为不悦,立即召集胡乔木等宣传干部谈话,当即指出:“不应夸大原子弹的作用”。几天之后,毛泽东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又说了类似的话:“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专访,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毛泽东说出了让全世界震惊的英明论断:“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多年来,西方国家难以理解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后来,中国决心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有西方人质疑说:中国最高领导人说它是“纸老虎”,可为什么你们为何花大力气研制“纸老虎”呢?
显然,质问者没有真正认识核武器的本质。即使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本人,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时,对于这一新武器的本质也未认识得清楚。据悉,当他看到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升腾的蘑菇云时,曾感受到自己有可能成为毁灭人类的魔鬼。从此,随着原子弹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在核武器阴影下生存的新时代。
继美国拥有核武器以后,苏联以及其他大国陆续研制出了核武器。当美国和苏联均拥有了可以百次千次毁灭全球的核弹头之后,核武器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们看到:超级大国保存和维持庞大的核武库,主要不是为了实战,而是为了战略威慑。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军事霸权国家,拼命竞相制造越来越多的核弹头,以此达到威胁对方的目的,并以具有足可毁灭地球千百次核武器的数量感到自豪和骄傲。
其实,拥有毁灭地球一次的能力与拥有毁灭地球上千次能力,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超级大国不断研制和增强核武器,除了自我安慰以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能暴露出其背后的核威慑战略思想的落后与愚蠢。
当年,赫鲁晓夫曾向美国夸耀,苏联制造核弹像生产香肠一样容易。为了维持与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核均势,苏联花费的巨资可能不比美国少,或许超过了美国。事实证明,保持庞大的核武器库是苏联沉重军费开支的重要部分,这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
对于核武器的本质,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当人们对致命的核武器产生莫大恐惧之际,他看到了事情另一面——原子弹主要是用来吓人的,主要不是用来打人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毛泽东为中国确立了有限发展和拥有核武器的战略思想。
不管是按照哪一种估计,原子弹试验都是军费开支中的一项沉重负担。中国研制和试验第一颗原子弹,不得不为此挤占其他军事装备费用。据悉,当时,中国海军甚至为此砍掉必须装备计划,其中,包括当时不得不下马核潜艇研制计划,以便集中力量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拥有了战略导弹、潜射导弹,在逐渐具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后,中国有限发展核战略指导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有保持有限发展核武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核武器打击能力有效的原则,确保了在新形势下中国足够的核威慑能力。
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军力的进一步增强,可以确信,中国的武器装备水平将进一步与美国接近。届时,即使中国有了更多研制核弹头的资金,也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有的核武器威慑战略思想,避免与军事强国开展核武器军备竞赛。可以说,这不仅是中国核威慑战略思想的实质,也是中国核威慑战略思想的智慧之处。
今后,中国应该在确保核武器有效作战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追求核弹和导弹的数量的数量。中国在保持有限核打击能力的基础上,应在核弹头投放能力、核武器实战化、发展高超音速导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可信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特别是,应在潜射导弹和远程空中投入方面,赶超美国长期保持的战略优势。
俄美专家均注意到了中国核威慑战略的发展趋势。2017年8月9日,俄罗斯红星电视台网站发表题为《龙牙外露——中国如何发展核力量》,文章评价说:“北京努力迈入核超级大国俱乐部,将自身的核“三位一体”能力推向全新高度。这能显著提高核力量应对全球性军事冲突的效率。
文章援引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尼古拉斯·贾科梅蒂的话说:“中国核武器史上首次变得不会被第一次核打击所攻破。这是北京获得可靠的发动核反击能力所需的最后一步。”
- END -